越剧乐队的体制
1949年以来,越剧乐队在民族乐队基础上逐渐规范。在鼓板、越胡主奏下,分吹、拉、弹、打四部分,其配置根据剧目演…
越剧音乐的“尺调”时期
从1943年到1949年,越剧以“尺调腔”为基本腔,胡琴定弦“合尺”(即5—2)为主,故称这一时期为“尺调”时…
越剧音乐的四工调时期
20世纪30年代,女子越剧兴起,男班逐渐衰落,男女混演也逐渐为女班代替。女班唱腔继承的是男班艺人演唱的北调“清…
越剧音乐的南调北调时期
越剧音乐最早是在“落地唱书”时期的“四工唱书腔”和“呤哦唱书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06年,“落地唱书”…
越剧的音韵特色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早期的舞台唱念语音都是嵊县方言的生活语音。其后,随着剧种的发展,演出从农村、城镇,扩展到大…
越剧的绍兴文戏时期
1922年,越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绍兴文戏”时期。由于“小歌班”诞生在嵊州,而嵊州隶属绍兴府,“小歌…
越剧的小歌班时期
进入20世纪初,“落地唱书”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小歌班”的应运而生,使得一种民间曲艺终于蜕变为戏曲,越剧终于…
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时期
越剧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其演变过程中,曾有过各种不同的称呼: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
越剧的诞生发源地:嵊州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的第二大剧种,最早起源于清末时候的浙江嵊县,即今天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
七夕蜘蛛乞巧的来历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秋初,蜘蛛正活跃,要它织网,一般不会令姑娘们失望。二是蜘蛛织…
七夕穿针乞巧的来历
这种节日习俗始于汉代,盛行于南朝期间,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当晚,姑娘们聚在月光下面,借着…
评书的特征:幽默、虚拟、灵活的艺术特点
评书的特征 评书具有幽默、虚拟、灵活的艺术特点。 评书本不刻意追求幽默。哄堂大笑式的幽默在评书中并不多见。评书…
评书的构成要素
评书的构成要素 一部评书必须由四个部分构成:人物、故事、细节和表情动作。其中,人物是灵魂,故事是梁柱,细节为砖…
评书的美学内涵
评书的美学内涵 评书像一面镜子,它向人们映照出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画面。一部好的评书就是一个时…
评书的艺术技巧:开脸、摆砌末、赋赞、垛句
评书的艺术技巧 说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脸 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开脸”是描绘书中人物…
评书的结构手段:柁子、梁子、扣子
评书的结构手段 (1)柁子 一部长篇评书常包括几个大的段落,俗称“柁子”。“柁子”是一部评书中各种矛盾的扭结点…
评书艺人的表演手段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评书是一门说故事的艺术。评书叙述故事、描绘景物…
评书的艺术特色:细腻、逼真、传神、幽默
细腻是评书艺术风格的第一个特色。细致的描绘在评书的艺术表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书的细腻具有形象性、知识性和合…
评书表演的三种艺术风格:刚劲派、洒脱派、细腻派
评书艺术发展百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20世纪20年代,评书表演已逐渐成熟并自成体系。一般认为,评书表演有…
北京评书:狐鬼书的特点
北京评书,按照评书的内容可以划分为“长枪袍带书”、“短打公案书”、“神怪书”和“狐鬼书”四类。不同种类的评书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