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的结构手段
(1)柁子
一部长篇评书常包括几个大的段落,俗称“柁子”。“柁子”是一部评书中各种矛盾的扭结点和高潮,也可以看做是大的“扣子”。每个“柁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进行讲述。
一部长篇评书由多个“柁子”构成。评书中每个“柁子”的主题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是并列的。一个“柁子”可能是一回书,也可能是几回书的集合。当一个“柁子”结束时,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柁子”上。“柁子”的划分以故事情节为依据。历史评书中的“柁子”多以战役为划分依据,公案中的“柁子”以案件的发生发展为依据,而讲述英雄人物的评书以主要人物的传记为依据构成“柁子”。
“柁子”把一部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划分成若干个故事单元,每个单元都把文章做足。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和主题的各个方面也因之表现得生动丰满。
一个“柁子”还可再分若干大段落,也就是“回目”。回目是评书艺人所谓的“当日书”。过去,艺人在开书之前要先向听众报回目,告诉大家今天说什么内容。回目大都精练、醒目,以便吸引听众。因而一部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回目。
(2)梁子
“梁子”是旧时评书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口传心授。提纲大都写得比较简明扼要,上面记着故事梗概、人物名号等,要求评书表演者将这些内容烂熟于心,登台时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梁子”是评书主线的发展与“活”块的连缀。一个柁子中包含若干个“梁子”,每个“梁子”有一个故事高潮。“梁子”是由“书根”、“书领”、“书胆”、“书筋”组成的“四梁八柱”支撑起来的情节框架。
旧时说书艺人在开书之前必须对素材进行加工,形成情节框架,即“梁子”。“梁子”在原素材和演出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于原素材来说,“梁子”是提炼加工出来的情节框架的记录本;而从“梁子”到评书演出本,篇幅常常成倍甚至成几十倍地增加,显示出评书独特的艺术功力。一般评书艺人主要是在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丰富和改变原有故事情节、书外书的创作等方面对“梁子”进行扩充。
(3)扣子
“扣子”又称“关子”,是评书的基本要素。一个梁子中有若干个“扣子”。扣子有大扣子、小扣子之分。大扣子以叙述故事为主,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又往往贯穿着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为主。
扣子俗称“悬念”,是书中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之处,说书人故意中止叙述,造成的悬念。说书人运用语言技巧,将听众入扣,在其心中留下疑团,促使听众产生非听下去不可的强烈愿望。然后说书人再采取巧妙的手法把“扣子”解开,使听众释然。并不是书中所有的悬念都是“扣子”,只有涉及到人物命运或重要的情节转变的悬念才是“扣子”。
扣子的设置叫“使扣子”。使扣子的方式多样,有连环扣、迎头扣子、系列扣子等。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连环扣”是一种连续设置悬念的方法,它将几个关键的情节相连,这些情节彼此之间相互生发、因袭,共同为解决总的大情节的问题服务。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说书人不断在书中穿插悬念,设置“扣子”,后又及时解开;接着再设置、再解开,像是布下重重迷阵。听众只好耐心地听下去。“连环扣”的设置不仅使情节曲折跌宕,富有节奏感,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迎头扣子”是一种在开篇就设置“扣子”的方法。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篇就设置悬念的好处是一下子就能够把听众抓住,让你非听下去不可。随着故事的发展,说书人随时设扣又随时解扣,直到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听众才松了一口气,而此时,评书也逐渐接近尾声。
“系列扣子”又叫“风火扣”。这种“扣子”矛盾尖锐,情节险奇,常常设置在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处。大“扣子”套小“扣子”,连续设置而不露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听众始终保持紧张情绪,把听众渴望听到的结局故意拖延,使之迫不及待,而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