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

河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死者为大”的观念,入殓—出殡—安葬等阶段有着一套特别的民俗,各地区礼仪大同小异。本文以豫东南地区商丘市某村为例,对河南乡村传统丧葬习俗进行阐述。

1.入殓。在老人临终时,子女们要为老人沐浴更衣。梳洗结束后,把事先准备好的新寿衣给老人穿上。在豫东南地区寿衣又叫“送终衣服”,寿衣制作有诸多禁忌,如末端不能系疙瘩,不能用毛皮和绸缎制品等。在老人咽气以后,要给老人口中放入一块玉,随后在死者床头烧倒头纸,孙子孙女们要号啕大哭。逝者的儿子和儿媳妇要求助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主持父母的葬礼,该主持人被称为“主事”,与本家的老人组成理事会,共同确定死者葬礼形式、葬礼举办时间和规模等,确定好成殓、入殓、出殡等日期,主事还将派人去死者的亲朋好友家报丧。

2.戴孝与守孝。豫东南地区的老人在去世后,孝子女们必须穿孝衣、戴孝帽和穿孝鞋。孝服由白色的生麻布制成,孝鞋是在鞋子上缝制一层白布,俗称“表鞋”。在民间有断孝的说法,即在村里以往是本家,一般断孝后就不用表鞋,由此表明已经出服(五代),说明两家已经断亲。孝子女们要给父母“守灵”三天,从死者咽气到第三天出殡结束,守孝是男左女右,根据辈分与年龄排列,长子、长媳分别排在最前面。孝子管看长明灯,续油,整点为死者烧纸等。当亲属和客人来吊唁时孝子们必须哭祭。到了晚上孝子女们分别守灵,确保长明灯不灭并持续烧纸等。

3.出殡。出殡通常邀请8个人来抬杠起灵,放在车上正式出殡,由长子摔碎“老盆”,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有饭吃。出殡队伍的最前面是开路神、众理事和响器班,随后依次为长子长媳、次子次媳等,棺材、挽联和花圈,在哭声和哀乐声中一路前行。灵柩到达墓地,长子先跳进墓坑,把外人故意在墓坑中间留下的土,用铁锹铲到准备好的斗中,事后要带回家中撒在床下,相传这样会使后代儿孙人丁兴旺。等到下葬的最佳时刻,主事将会大喊一声“时辰到”,于是鞭炮齐鸣,开始下葬。众人将棺材放进墓坑,将土缓慢埋在棺材上,当坟墓逐渐成形以后,长子会把“哀杖”插在坟头以示标记,同时后人还要将花圈和挽联压在坟上,直到“五七”那天才将这些祭奠用品全部烧掉,意为用品随着死者进入阴间,供其享用。孝子们回家后向遗像磕四个头,由主事宣布开饭,参加出殡的人都会吃这顿饭,表示他们接受孝子的心意,吃饭期间不允许喝酒,以示对孝子们的尊重。

4.圆坟。在埋葬当天下午三四点孝子们去“圆坟”,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桶,按辈分大小依次进行“圆坟”,孝子们手里拿着勺子,用勺子盛着桶里面的东西,先左后右各转三圈,边走边把勺子中的东西均匀撒在坟边上,一直到所有人都结束后,长子把桶中剩下的东西均匀撒在坟边,由长子提着桶回家,圆坟由此结束。

5.谢孝。是孝子们提礼到来吊唁的亲属家里表示谢忱的礼仪,通常是在出殡的第二天,主要是感谢来帮忙的朋友和亲属。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1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