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畲族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

畲族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在古代福建,各地畲族往往受封建统治者歧视,被迫到处迁徙,生活极不安定,因此其葬俗盛行火化,将骨灰贮入罐内,以便迁徙时将祖先骨灰一起背走迁葬。近代以来,福建各地畲族基本定居下来且开始与汉族联姻,由于受汉族丧俗的影响,遂改火葬为土葬。  在福建地区的畲族人,享年50岁以上就被认为是寿终正寝,葬礼会办得较为隆重,俗称“老喜丧”,以土葬为主,还有部分实行“二次葬”。本部分以福建福安地区某村为例,介绍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

1.报丧吊唁。当老人快要咽气时,从卧室转移到厅堂中,老人死亡后,子女和儿媳要号啕大哭,委托四邻反穿上衣连夜报丧。亲属接到丧信以后,要煮面给报丧人吃,报丧人要吃光,否则犯忌讳。如果母亲死亡,要派专人到娘舅家去报丧,俗称“请后家”,需要等娘家人到了才能入殓。此时孝男孝女要头戴白帽子,身穿麻衣,脚穿草鞋或鞋头缝制一块白布的旧鞋,同时准备草垫或者棕衣在大门前等娘舅到来。在娘家人快要进门时孝子们跪地哭迎,经娘舅伸手扶起,再引领娘家人给慈母吊唁。

2.浴尸入殓。畲族人去世后,子女要去河里打水。男性死者打水时要顺流汲水,寓意是男居在天,即在上;女性死者取水时要逆流汲水,寓意是女居在地,即在下。取水回来要稍加温,由孝子们帮死者洗身、剃头、梳头、穿寿衣。在福安一带,农村老人的寿衣多则九层,少则也要三层,男性死者寿衣外套要黑色,女性死者要把出嫁时的衣服穿在最外面,头上佩戴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在入殓以后,死者手拿桃枝和以草木灰为馅、竹叶为壳包成的粽子,意为亡者用这些粽子和桃枝驱逐阴间恶狗。在古代,畲族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男人死后由孝子向族长讨行位,女人死后孝子们要向娘舅讨行位。在讨行位时,孝男要端着托盘,上面点燃一支蜡烛,还有米酒两碗和缠有红纸的鸡腿一对,走向娘舅桌前双腿下跪,高举托盘唱诵《讨位歌》。

3.做斋超度。畲族人为死者设置灵堂,制作纸扎灵屋、纸马、钱币等供品。在出殡前,请和尚和乐队给死者超度亡魂,一般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孝子们身穿孝服,围坐在棺材前边唱边哭,吊唁者以歌代哭,哀悼死者,连续哭唱好几天,歌词多是歌颂死者的功德和美德,祈祷死者安息。

4.出殡送葬。超度后次日清晨起棺送葬,风水先生确定墓穴方位以后,由壮汉挖开洞穴。在出殡时备好三牲大祭,村邻和亲属向死者做最后的告别。送葬队伍以放纸钱、举帐幡的人,以及和尚和乐队为前导,子女随后护送灵柩。在送一段路程以后,亲朋邻居都寻找一条小道返回,其他人员将灵柩抬至目的地安葬。

5.做七谢灵。当地有灵魂升入天国需要49天的传说,故此每隔7天孝子们都要在厅堂内祭拜和追思。长辈去世“头七”的当天,孝子们要披麻戴孝并背起谷箩,携带白布和麻布片、谷子,到先人曾经耕种过的田地、山林,去插上白布和麻布片,撒上一点谷子,以示先人所开拓的耕地、山林的四址、界碑,后人已继承,同时表哀思之情。直至第7个7天,祭祀后烧掉灵屋和灵牌,俗称“谢灵”,在谢灵后宣告丧事结束。

6.二次葬。由于原定墓穴不太理想,或者是当时找不到理想的墓穴临时选择安葬地的,在三年以后要择选吉地和吉时,重新将遗骨挖出并将其焚化装入陶制的瓮中,找风水宝地做第二次安葬,俗称“二次葬”。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1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