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

上海积极响应国家火化政策。经过走访得知老上海的传统丧葬习俗在不断消失,现在土葬基本无处可见。现以浦东南汇某镇的乡村丧葬习俗为例,对上海的丧葬习俗进行简述。

1.奔丧。在上海浦东地区,人们在得知父母快要去世时要急速赶回家中,老人一断气,立即在窗前或屋前宅后铺上稻草,放上死者的衣服和锡箔等物品加以焚烧,让亲人上路以后带着衣服和路费。为亲人上路送行,是亲情的延续。随后子女们要穿戴白衣服、白鞋帽,俗称“戴孝”。

2.入殓。在老人咽气以后,要给遗体象征性地沐浴和梳头,让死者干净上路,寿衣要在东海涨潮的时候穿好,寓意后代子孙“涨”起来和“发”起来。给死者穿寿衣时要燃放鞭炮,仪式较为隆重。死者遗体在家中停放。在解放初期浦东主要实行土葬,在农村要用稻草盖在棺材表面,如果是赤裸的棺材将会受到村邻的指责,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多数家庭在老人健在时做好棺材,每年要用桐油护理棺材。要建设坟茔地,墓穴是圆形,直径4—5米,高3—4米,里面有墓室。在实施火葬以后,农村棺材和坟墓都已经少见。

3.叫魂。解放初期在浦东地区村里有人去世,总有人拿着死者的衣服到房顶的烟囱旁边,一边挥舞衣物,一边喊着死者的名字。当地人认为人死后灵魂离体,死者的灵魂是从烟囱里走的,通过叫魂可以让死者回到阳间。

4.停灵。人死后还要设灵台,摆放死者遗像、菜品、水果,上一炷香和两根蜡烛,灵台后的木板上停放遗体,用单被盖着遗体,在灵堂的地上铺着稻草,便于丧家席地而坐。通常遗体在家停放2—3天,等到“三朝”时将死者送到殡仪馆火化。如果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儿女们、孙子辈和侄子侄女会送一些彩色被面,名为寿幛,悬挂在灵堂墙壁上,在寿幛上写着“某某人敬挽”。寿幛越多说明老人声誉越高,这也是一种生前地位的象征。

5.哭丧歌。在亲人去世以后,儿女孙辈们开始举哀啼哭。通常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个部分。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老人断气、放入棺材、出殡、做七等每个过程都有一个仪式;套头比较呆板,不能自由发挥,根据套头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完成;散哭是在人死后亲人悼念时哭唱的歌,主要围绕死者生前的优点,以及对未来没有亲人的苦况的哭诉,在哭诉过程中经过再三劝阻,还是情犹未尽。现在具有文学性和地方特色的上海乡村丧葬习俗哭丧歌濒临灭绝,非常有必要收集和整理。

6.吃豆腐。在浦东地区,超过70岁的老人去世被视为喜丧,子女为了表孝心,还要设宴答谢亲朋,俗称“吃豆腐”。

7.烧床祭。浦东地区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三天举办“三朝”,在早晨对死者进行朝拜并焚烧纸钱以后,子女和亲属要哭泣。亲属将遗体运到殡仪馆火化,接回骨灰以后要摆设宴席招待宾客,随后到乡村墓地或找一块空地举办“烧床祭”仪式。家属将死者生前用的床摆放在空地上,在床上放着衣服、被子、挂帐子,在床头放伞,在床下放鞋、纸钱。在烧床仪式开始时要燃放爆竹和点火。亲属们围绕床走上几圈以后回家。到了家里需要跨过一个火盆并洗手。

8.三七或五七。在浦东农村举办完“三朝”以后,每逢七天要烧纸来祭奠死者,比较隆重的就是在死者去世后的第21天或者第35天,是对死者最后的告别,称为“三七”或者“五七”。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1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