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村的传统婚姻习俗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居民来自世界各地,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都市,因西风东渐遂有东西文化融合之结果。经过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婚俗。

1.相亲。上海开埠后旧俗有所改变,多是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在约定地点“相亲”。另外,由男女双方家长来识看一下,也称为“相亲”。双方相看满意后,还要请德高望重者来做媒人,由于此媒人实际并不具有介绍作用,故被称作“现成媒人”,从中亦可见“婚嫁必得有三媒六证”。女方家表示同意后,男方家便要行“小礼”,俗称“裁红”,还要送上未来姑爷的生辰八字等。再隔一段相当的日子,男方家又要行“盘礼”,并宴请亲友,借此向亲邻告知婚事已定。

2.彩礼。在上海川沙一带,酒席仅款待媒人和亲戚,邻里间则要赠予团子。盘礼的“盘”至少需4条,多或6条、8条乃至12条。盘中最要紧的是送给未来新娘的首饰。除了首饰之外还要送花草,即吉祥草、万年青、茶叶等,前两样是祝福男女结合吉祥长青,后一样茶叶取其“不移志”之意。到了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双方已经不重视彩礼。

3.迎亲。上海乡村婚礼都是男方和伴郎们一起去女方家迎亲,新郎接新娘须发挥自己的机智才能顺利进门。新郎在出门前在新娘家吃一碗用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代表女方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的生活。

4.担嫁。在浦东和奉贤的乡村,时兴男方到女方家担嫁妆。隔夜,女方家把所有嫁妆放在客堂内,男方家青年人(人数是双数)拿着贴有“囍”字的扁担和箩筐,出发赶到女方家门口放响迎妆鞭炮。按照习俗男方家迎妆者须听女方父兄的指挥,引来更多的观看者,使男女方家都感到有面子。几个小时后,新娘哥哥征得妹妹同意后开始发妆,迎妆者站在门外,至多仅能踏进一只脚在门槛里接妆,以免有“抢妆”之嫌。发妆先发马桶,因为在上海习俗中马桶又叫“子孙桶”,旧时妇女生产都是在家进行,孩子便接生在马桶中,故马桶是预祝新婚后子孙绵绵的重要物件。在接到嫁妆后,男方家小伙们一路挑回去,中途不能停歇,有的从女方家出来时还须朝东或朝南跑,称之“兜青龙”,如此意为大吉大利。

5.过旺火。在上海乡间还盛行新郎新娘及亲戚朋友依次跨过一堆由豆萁柴或小竹子麦柴或扎上红纸的稻草燃起的火堆,俗称“过旺火”,预祝新人们在今后日子过得红火。新娘踩着铺在地上的布袋进入喜堂,习俗称之为“传袋接代”。在上海青浦还将这些布袋都染成红色,以增喜气。

6.拜堂。新郎新娘在掌礼人的颂词指挥下,向天地和父母,以及来宾等行三拜的大礼。旧时婚礼的掌礼人是这样祝颂的:“一拜天、二拜地,天地始创人世间,新人双双谢天地。”

7.吃喜酒。凡是来男方家贺喜的,习俗称为“去吃喜酒”。喜酒不能白吃,宾客都要送些贺礼,习俗叫作“走人情”。在上海,往往是一家老小去吃喜酒,且人人要穿套新衣裳。而且在上海乡下喜酒一吃便是三天,从女方家的“请妆酒”(即“看妆酒”)吃起,吃到“花筵酒”,一直到结婚第二日,吃了男方家备的“团圆酒”为止。

8.闹新房。上海古语有云“三天里厢无大小,太公太婆都来吵”,于是便有让新娘给新郎点烟,口中还要叫“着了,着了”,以及小孩贺客到新床上去满床滚、翻找红蛋与干果等风俗。

9.回门到满月。上海习俗称“新婚三月”,故从迎娶起3个月内,一直算是在办喜事之中。新娘娶过门后第3天,女方家一般都要来接女儿回去,并备有酒筵称“回门酒”,亦称为“复脚酒”,指为庆贺女婿又上门的意思。新娘三朝回门,并不在娘家过夜,当日回家。再回门便要到新婚满月那天,娘家需办“满月酒”,此时不仅新女婿要上门,有时公婆也应邀去赴亲家的“满月筵”,筵席上两亲家碰面,少不得公婆赞扬新媳妇贤德,岳父母请求公婆好生照应等场面。持续一月余的结婚仪式结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0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