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的传统婚姻习俗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历来重视礼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直至近代,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和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传统婚俗才开始发生变化,逐步改变了原来那种比较烦琐的婚俗仪式,但其精髓基本沿袭了下来。山东多个地区婚俗大同小异,主要有议婚、定亲、择正日、迎亲、送亲、上拜和回门等。

1.议婚。一般是男方家请媒人至女方家“提亲”。双方讲求“门当户对,八字相合”,重视对方的品貌和仪表。年龄以女大为贵,忌女方大一岁,有“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之说。旧时,男女双方还有属相忌讳等封建迷信之说。经媒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即互换庚帖,亦称“换小柬”,庚帖上书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两家均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是“福命”,婚事就基本定下。也有的人家在互换小柬前先相亲,即女方家长先相看男方,男方家长再相看女方,双方家长中意后,再换小柬。

2.定亲。男女两家的婚事议定后,即行换大柬、下定礼,举行较隆重的定亲仪式。换柬所用的印有金色龙凤和双喜字的大红书帖称龙凤柬。男方随同龙凤柬一起送去定礼,俗称“下聘礼”。定礼有首饰、衣物和糕点等,有四色礼或八色礼,通常备有礼单,均要雇人抬着抬盒,由媒人带领送往女方家。

3.择正日。在山东,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作“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定,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的“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待客日当天准新郎要在新娘家住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家长要在待客日当天,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散席后新郎回到自己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4.迎亲。按照山东人的结婚习俗,结婚当天迎亲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的时间一般会有8和9这两个数字,寓意招财进宝和婚姻长久。而去迎亲的人数也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新娘就凑成了双数,而人数最好是控制在十几人,当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娃小女娃。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上里脊肉,给岳母带着“离娘肉”,还要带上用红线捆着的大葱(寓意生活充实)和“聚宝盆”(装满生活用品的红脸盆)。新娘在娘家要坐在一张新被子上“坐福”,而新郎到达新娘家时会有女方的家属来堵门,等新郎给了红包改口叫了“爸妈开门”后才让其进门。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趣的环节,旧时到临近娶亲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俗称“演家礼”。接下来就要准备把新娘子娶回家了,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伴娘会把红鞋子藏起来,要是新郎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大红包,伴娘才会告诉新郎红鞋子藏在什么地方。

5.送亲。在山东,送亲的人数不讲究多少,但是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还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他一个大红包。按照山东的结婚风俗,妈妈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爸爸则可以去。有的地方还有“哭嫁”的习俗,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泣,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作“洒金豆子”。

6.上拜。在婚后第二天新娘要先叩拜祖宗神位,再叩拜公婆、伯、叔等长辈,称“拜见礼”,俗称“上拜”。公婆及长辈亲属要赠给新娘金钱、首饰或衣料等,有“新人不磕空头”之说。另外,在婚后第二天清晨,女方家长需差新娘之弟或侄,携食品到男方家中,先向男方家长道喜,再去新娘房内送食品,称“送小饭”。目的是来看望新娘婚后情况。

7.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清晨,新娘先去厨房祭灶并做饭菜侍奉公婆。随后新娘和新郎同去娘家。新郎在岳父家被称为“贵客”,新郎要去岳父家祖先的神位前行叩头礼,再向岳父家长辈们行礼,岳父家设酒宴招待。当天日未落即回,谓之“躲瞌睡”。此称“三日回门”。在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去岳父家,俗称“六日遛腿”。第九天和第十二天再去岳父家,新娘一人可以在娘家住一夜;也有的人家,必须在结婚一个月后,新娘方可一人回娘家“住对月”,并有“一月不空房”之说。婚后第七天,新娘开始做衣服、鞋袜等针线活。住对月时要把裁好的衣料带回娘家去做,其中必须要给新郎做一条裤子。在婚后第四五天,新娘由婆母带领,前往曾来贺喜的各亲友家回谢和认亲,各亲友赠给新娘见面礼,称“拜亲”。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0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