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

山西位于华北平原的西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南部处于中原文化区,北部地处游牧文化区,独特的二元文化赋予了山西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尤其是乡村丧葬习俗受到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双重影响,极具特殊性。以下根据对山西吕梁市的乡村葬礼的田野调查,介绍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

1.入殓。在确定亲人死后,先将一张黄表纸点着,从门口向外抛出,用来告慰上天人已经归西。备好丧葬用品以后暂放床上,等候亲属娘舅辈到了才可以入殓封棺。一般男士寿衣为深蓝色或者黑色袍子,女士寿衣为红色裙子,各共计5件,不系扣子。老人去世以后,点燃长明灯放在床头。棺材表面画有二十四孝图,每位儿女在七星板上铺装麻丝一条,在死者面部盖麻纸一张,儿女到齐以后将死者放入棺内。死者口含金质或银质元宝状的含口钱,手中放“打狗面棒”。根据死者年龄数加天地数,放和打狗面棒数量一致的面饼(献饼),还要在死者身上放鸡架木、五色石、桃弓、马莲籽、柳箭、生铁等。

2.堂祭。在布置好灵堂后,孝子们穿好丧服,亲友带礼品来吊唁,亲戚按亲疏远近来焚纸和献上供品。在迎祭时先是本族人,随后是外祖和娘亲,接着是姑、姨、姐、妹等,来吊唁的人不分时间先后,随到随祭。

3.发引。在起灵以后抬着棺材到坟地,鼓乐队伍开路,发丧队伍拿着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等纸扎。儿子扛着引魂幡走在最前面,找16名或者8名杠夫抬着棺材,家属和亲朋好友尾随在后面,亲朋好友送到村外,儿孙送到坟地并进行安葬。

4.安葬。在安葬打穴过程中,如果死者的父辈和祖辈还健在,则坟茔之中无法定穴,先暂时祭埋。或者夫妻有一方先亡故,另一方健在的,不能确定穴位。还有“坟不空”和“日主不好”等各种讲究,当年不能入坟。实行祭埋的,要埋在靠近山坡或者废弃的荒地之上,时间长短不等。如果是夫妻同入一个墓穴则为合葬,俗称“上山”,进入祖坟。如果是12岁以下的少亡,则不能进入祖坟。在安葬前几天要先打好坟墓,选择吉地确定墓地位置,将土坑挖至八九尺深,再挖小窑一孔。在安葬时将棺材放入小窑,用土堆成堆。

5.服三。在埋葬后的第三天上坟叫服三,俗称“暖窑”。当天,死者的儿女和亲属带着油炸糕和馒头,烧掉各类纸宅和生活用品,表示为死者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上坟过程中不准哭泣。如果死亡时间犯七或犯八,即死在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和二十八,则相传死者到了阴间要挨阎王的鞭打,家属要为死者做白旗、白伞等,插在坟上或者墓旁,目的是让亡灵在伞下躲避阎王爷的追打。

6.过七。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为祭祀之日,儿女和亲友到坟上祭祀。直系亲属用白面蒸桃、佛手、猪、羊等素馕,一套通常为16个、22个或48个,数量不等,作为祭品。随后在百天和周年等举行祭祀活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0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