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

江苏盐城人历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人死之后家人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实行火化,丧事也逐步从简,但人们仍然相信“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不少地方在遗体火化后,把骨灰放在棺材内,并用死者的衣服在棺材内凑成人形,封棺下葬。丧葬习俗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但大同小异。  苏北地区的汉族主要是以土葬为主,现以江苏省盐城市某村的丧葬习俗为例,进行简略叙述。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子女要守护在老人身边倾听遗言,老人不能在屋内床上断气,在老人进入弥留状态时,家人先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的临时地铺上。在老人临终时要穿寿衣,要请扶冢的人帮穿,寿衣以奇数为主,一般五领三腰,面料以丝绸为主,禁穿毛皮。穿好后将其移动到靠山墙的由双人凳和三块板子搭成的高铺上,头南脚北。在老人咽气以后,遗体不能再移动,将手脚理顺,把头扶正,合闭眼皮,并在头前放三酒盅饭、一个香炉,脚下点燃一盏油灯,用于给死者引路。给死者手中另备一箍香,意为备上打狗棍,用于黄泉路上打狗防身。

2.报丧。老人咽气以后,家属要立即派人专程给亲友报丧,报丧人不能进入家门。有些地方将报丧称为“把信”,需要“把信”的亲属都是事先商定好的。因为习惯上“把信”的亲属要“把孝”,“把信”亲属的多少决定丧事的大小,一般亲属就“把”长房,如果所有亲属都“把孝”,俗称“满堂孝”。

3.入殓。子女在外不能及时赶回时不能将棺材钉死,等奔丧回来以后将棺盖打开见死者最后一面,这是小殓。大殓时正式封棺。在入殓前女性孝眷给棺材抹泥墙,每个人都要烧纸钱并痛哭,随后围着棺材正转和反转各三圈,边转边用纸在棺材四周泥来泥去,寓意棺材不漏水。随后孝亲们到土地庙给死者送两顿饭,孝亲们送饭走出去以后,开始穿棺,即将死者移到棺材内,头南脚北。理线分中,借助24个土包来固定头脚。孝子从土地庙送饭回来以后,男性孝子们跪在棺材左边,女性跪在右边。孝子们请表亲来瞻仰遗容,亲属依次瞻仰完毕后,用白布蒙上死者的脸。随后男性死者请舅表,女性死者请女方兄弟执斧钉钉子,在棺材顶端敲三斧子,孝子们大喊:“爸爸(妈妈)躲钉哟!”

4.出山。又名出殡,在三日之内选在吉时出殡,出殡前要祭祀。孝子们跪在大门外,手持发旗杆(哭丧棒),儿子为毛棒,孙子为光棒,重孙为红棒,曾孙为绿棒,摆好鸡、鱼、肉、蛋、豆腐等供菜,点蜡烛和焚纸钱,亲属们磕4个头,起身作揖后退一步,齐呼“孝子孝孙叩谢”,儿子们撤去供菜,抬棺材到院外放在四块砖上。孝子们将棺材抬起以后,儿媳妇们将四块“金砖”(垫棺材的砖)送到自家的粮仓内,寓意将来人财两旺。当棺材被抬走以后儿媳开始梳头,哪位最先将头梳好,哪位将会最先发财,这就形成了一场激烈的梳头比赛。出殡队伍全是男性,最前头是乐队,接着是孝子,随后依次为箩担、龙鱼(黄鳝)、火盆、灵柩和送丧亲友,沿途撒纸钱。

5.落葬。即下葬,在家属选好墓地以后,根据山形水势确定方向,孝子们焚烧纸钱并磕头,先挖三锹土进行开山,之后扶冢者开井。灵柩到达墓地以后,拿出一公斤整块猪肉(刀头肉)、两条龙鱼,焚烧黄纸敬拜神灵,在墓穴坑壁上挖出一个小洞来开龙门,点燃两支蜡烛,烧安息香。用松香点燃的火盆燃烧一圈,用龙鱼在坟坑内转一转,俗称“暖炕”。孝子在扶冢者的帮助下,从墓穴这边跨越至另一边,俗称“孝子跳龙门”,之后收起孝子旗杆,并给一件褂子、一双布鞋,孝子穿好后带着龙鱼和火盆回堂。随后徐徐将棺材移进井里,升旗杆、奏乐和放鞭炮。在落葬回来后,每人要喝一口糖茶,吃事先发好的面饼,饼发得越好,说明孝家越发达。同时,有人会看蜡烛的燃烧情况,因为每个孝子都点燃一支蜡烛,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寓意谁将更长寿。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0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