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

河北地域广阔,各地葬礼风俗不一样,仪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但葬礼的整个环节大体相同,现以冀北地区沽源县某村为例,介绍河北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1.送终。在老人即将去世时,先将送老衣服给老人穿戴整齐,等老人咽气以后,再把珍珠或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含口钱”,然后用红绸子或红布盖住死者的脸部。此时开始在头顶边烧倒头钱,全家人开始举哀痛哭。亲属选择当天、次日或者隔日给死者入殓。家属要将死者抬到木板上。入殓时孝子用筷子缚上小棉球,蘸上清水来擦拭死者的两眼给死者开眼光。随后将棺材放入灵堂,头不能朝东,俗话说“头向东,不脱空”。随后将棺材放在板凳上,棺材底部下铺干草、上盖薄板,俗称“七星板”。

2.入殓。当地人俗称“成仙”。将死者的遗体装入棺材以后,用草纸或者棉花挤在遗体的周围,上面覆盖薄板或者红布,俗称“覆面”。随后加盖封钉,如果有孝子未返回或者亲属不齐,不能封钉,需要重新择日封钉,封钉时需要留一钉不封,以备丧主封钉。在棺材放好以后,将亡者生前用的枕头裁开一小口置于棺下。随后开始挂灵帷和放置供桌。供桌前要放一个烧纸用的泥瓦盆。随后亲属依次焚香烧纸、叩头举哀。

3.成服。当地丧服制度沿用旧礼,孝子们穿白衣白裤守丧,当死者为男性时儿女所穿戴丧服要撕开左裤腿,如果死者为女性,丧服要撕开右裤腿;若父母均已过世,左右两条裤腿都撕开。孙辈们穿孝服,不着麻,曾孙着孝服,兼红绿杂色。

4.报丧。孝子着孝服,亲赴各亲友处报丧,也有差人代为报丧的;丧家在门前悬挂纸杆,用纸作岁数计算,每岁一张纸,谓之“告天纸”,插在门头上,男左女右。丧家在门内立一木板,上糊白纸,纸上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享年若干,下列孝子名次,又谓之“告白”,俗称“立阳榜”。人们看到“立阳榜”就知道死者为男或为女。

5.接三和报庙。接三是在人死后的次日晚上或者第三天晚上,亲朋好友陆续来吊唁,多数都携带纸钱、金银纸元宝和供礼等,在灵前致哀祭祀。在死者故去的晚上各亲友送灯笼一对,丧家还要邀请乐队,孝子则携带告天纸,到五道庙或者九神庙报庙,凡过十字路口和寺庙等地要焚香烧纸。到了庙上以后孝子跪地,另有人将告天纸取到神前,左右绕三匝而后交还孝子。孝子走出庙,到家门口,其他亲属在门口哭着迎接,将告天纸接至灵帷伏地大哭,意思是将死者接回了家中。

6.开吊。通知亲友死者去世和丧期以后,亲友在出殡的前一天来开吊,亲友来祭奠亡灵,过去是送包子和幛子,现在以现金代替实物,亲戚们将帛金交到账桌,随后开始进入灵棚吊唁。死者的儿子或儿媳要下跪,给前来吊唁的亲属传递孝服,男性亲属由孝子递孝,女性亲属由儿媳递孝。在吊唁完毕后,亲属安排吊唁者进入筵席就餐,同时鼓乐班子要吹吹打打。

7.出殡。在开吊的第二天开始出殡,普通家庭的人去世用24人或者32人来抬杠,将棺材固定在绑好的架子上,覆盖好“棺罩”后,孝子们用白布牵灵。扛着阴魂幡的孝子再举行门祭和摔碎瓦盆仪式,将死者枕头的内容物品倾倒并焚化,全部人开始匍匐前行并痛哭,走在最前面的人撒路钱,鞭炮声、哀乐齐鸣。走过一段路程以后将各类纸扎焚化。此时送殡的宾客开始随神主返回,俗称“迎灵祇”。撒路钱的人和其他人跟灵直接赴祖坟,孝子迎灵后返回家中,举办安主仪式,随后再到祖坟行下葬礼。

8.下葬。选择吉日将亡灵下葬,将棺材安置在穴内,阴阳先生用罗盘调正方向,布置好穴内下葬用品以后,开始封堵墓门。随即孝子高呼死者3次,添土掩埋成坟,儿孙们焚烧纸钱、磕头,然后举哀回家。

9.圆坟。在下葬之后的第三天,孝子和亲属到坟地,略微修整坟头,焚香点纸和痛哭,俗称“圆坟”。在死后的三年之内,每到周年、清明节、中元节等都要上坟烧纸祭奠。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90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