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避雹习俗:雹神变雹为雨

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对于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的乡民而言,雹灾是威胁农业生产生活的又一大自然灾害。由于古代难以从科学角度解释自然现象,雹灾与神话故事、社会政治、道德秩序等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的眼中,冰雹即便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属神灵系统管辖之下形成的“自然规律”。在《聊斋志异·雹神》篇中,“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说明降雹的数量是天界规定的。此篇中的王公筠苍诚心登龙虎山拜谒天师,天师嘱咐雹神“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体现了上天与官民的和谐相处,要求冰雹不伤庄稼。《国语辞典》释雹神:“司雹之神。相传为汉代广武君李左车。”在汉族村落,乡民们多在农历四月初一拜祭雹神,以求庄稼自然生长,不被破坏。

河北保定高碑店一带一直以来受到冰雹灾害的侵扰,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该地区平均每年都会出现一次冰雹灾害,气候不佳之时更是一年达到五次,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作物种植等带来了不小影响。  历史上,义店村也成立与此相关的服务性组织,主要是围绕“冰雹会”展开隆重的祭祀活动,截至目前已持续了600余年。

受到佛教信仰介入等影响,高碑店义店村“冰雹会”祭祀主神逐渐改为供奉佛教“地藏王菩萨”。在“冰雹会”的祭祀习俗中,冰雹使者神的日常供养由村里的“冰雹会”组织负责,同时该组织还负责每年正月十五和立夏之际的两次庙会祭祀活动。2009年6月,该地从原来“冰雹会”演变而来的冰雹音乐会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娱神娱人的祭祀活动中,“二十四路神”成为冰雹会祭祀的主体对象。

表6-1 义店村“二十四路神”神位排序表

从“二十四路神”神位排序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自然之神,与风雨雷电等相关,包括行雨龙王、雷公电母等。奉天行威冰雹使者之神在祭祀活动较中间的位置,如此的位置排序应与华北乡村冰雹灾害频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乡民们也希冀如《聊斋志异》中的冰雹一样“多降山谷,勿伤禾稼”。而“冰雹神”通人性讲情理的传说还与一个名为张大善人的故事相关。相传张大善人家中殷实,乐善好施,也时常接济乡邻,邻里有经常受张大善人照顾的两兄弟,一日正在地里帮张大善人耪玉米,听见炸雷和冰雹落下时还有一段对话:

“孩儿们注意了,前面就要到张大善人家的地了,你们赶紧收住身子别落到地里去,要是把张大善人家的庄稼砸坏喽,以后你们可就没有供品吃了,等过了路不是张大善人家的地你们再往下落。”紧接着就又听到一群尖细的声音答道:“大人,小的们记下了!”

果真,张大善人家的庄稼没被冰雹损坏。于是哥哥转念一想,便对着弟弟喊:“二弟,咱们种张大善人家的那十几亩玉米地,今年一定会是大丰收,这次咱们可要给张大善人多交租子呀。”这时,有的小雹兵想收住腿脚却已经来不及了,吓得出了一身汗,结果落成雨滴落在了玉米地里。因此哥俩租种张大善人的玉米地不但没有被冰雹砸,还得到了雨水的浇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控雹的能力提升,冰雹会的功能从之前的求神避害转为凝聚乡民。“冰雹会”发展成为祭祀活动的一个代名词,成为村落信仰的一个集中点,反映出村落作为乡村民间信仰的一个单位在凝聚乡民、延续历史传统方面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民间信仰中结合个体家庭的诉求和村落共同祈愿的祭祀仪式,既将村民结合为一个整体,也提高了村民参与的主动性。村民参加集体的祭祀活动,其神圣性和公共性为村民提供了公开交往的机会和空间。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收入在村民生活中的比重有所变化,冰雹会的功用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地的乡民也开始重新审视祖辈留下的这份特殊遗产。在“非遗”的语境下,现在的冰雹会既延续了古老的冰雹会承载乡民愿景的功能,又可以带动乡村社会的转型,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到以村落为单位的旅游经济并带动其建设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86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