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驱蝗习俗:华北八蜡祭与驱蝗神

蝗灾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事灾害之一。对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来说,蝗灾可以说是与水灾、旱灾并列的自然灾害。如果是连年的蝗灾,乡民无法在原来的土地上谋生活,一旦发生饥荒只能迁徙。自古以来,抗蝗灾和祭祀蝗神在农事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全国各地的蝗神信仰不尽相同,华北地区以八蜡庙和虫王庙祭祀为主。八蜡是中国历史上与农事相关的祭名,起源于周代,也与汉族先民祭祀八种与农业相关的神祇有着密切联系。民间敬畏蝗神,修建蝗神庙,供奉驱蝗神,以期能驱除虫害、除蝗保稼、抗灾御患。古代专门供奉与农业相关的神祇的庙宇称为“八蜡庙”,祭祀活动则称为“八蜡祭”。

华北地区祭祀驱蝗神的习俗活动首先与自然灾害尤为密切。《中国蝗灾史》记载,两宋时期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蝗灾。每遇大蝗灾时,飞蝗四起,所到之处吞噬禾稼,非人力所能控制,百姓苦不堪言。  在山西忻州原平大林乡魏家庄有“虸蚄庙”,当地人也称作“虫王庙”。《崞县志》载:

八蜡庙,一名虸蚄庙,在县治南十五里魏家庄。金大定初,邑人游完建,后圮,至正元年修复。明洪武、弘治间先后重修。崇祯五年,知县郑独复再新之,代有记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八蜡”祭祀又与英雄人物发生了关联。各地祭祀的蝗神的人物原型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历史上治蝗有功,或有突出功绩的英雄。《新齐谐·鬼多变苍蝇》载:“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  相传,刘猛将军是历史人物刘锜,他任泾源(现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位于宁夏最南端)经略使时,在地方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与乡民治理蝗虫灾害,深得民心。同时,在南宋与北方的金、西北的夏作战时,刘锜又多次率部队出征,抵御外敌,将敌人打得溃败而逃,守得疆土,从而威名远播。刘锜威猛、忠义的形象在蝗灾高发的南宋时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宣传。宋理宗时期,官方便试图塑造一位主管蝗灾的神祇,希冀以此震慑和克制蝗灾。同时,也给百姓树立抵抗蝗灾的精神支柱。总之,刘锜任地方官时,治蝗有方,且抗击外敌时骁勇善战,其铁胆忠义的形象进入后人视野,使得他成了驱蝗神。

此外,乡民们也采用“先礼后兵”的形式抵抗蝗灾。除了修庙祭祀之外,民间也积极进行蝗虫捕捉和灭蝗行动。《诗经·小雅·大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便记录了用火灭蝗的办法。清代的《捕蝗考》《捕蝗集要》等文献记载了官方和民间的灭蝗经验。自古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对于虫神的态度可谓是双重的,围绕“求”利和“避”害的主题展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乡民认识水平的提高,乡村的信仰已经具有多重内涵。有乡民直言不相信蝗神能保平安,认为还没有农药管用,但还是会参加乡村的祭祀活动,因为这是村子的集体活动,自己就是这个村子的人,所以也得参加。同时也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矛盾心理,希冀求得神祇的庇佑,使得作物自然生长,利民丰收。乡民们一方面对驱蝗神进行供奉和祭祀,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村落的祭祀活动;另一方面,也积极对抗自然灾害,不单把丰收、高产的愿望寄托在神祇之上。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86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