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即位伊始,下令在长安大兴善寺建立国立译经馆,成为隋代佛教经籍翻译的中心。先后担任大兴善寺译经馆译主且译作丰富的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三人,由于其在中国佛经翻译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开皇三大士」。
隋文帝建立的译经馆中聚集名僧和佛教学者担任译事,并由佛学渊博、名望隆弘的高僧大德担任译主,主持译作。译经馆第一任译主,是北天竺人那连提黎耶舍。他于公元55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来华,甚得高洋宠信,授任北齐昭玄统。北齐时译经7部。隋兴,文帝恢复佛法,“降玺书,请来弘译”,于582年(开皇二年)以92岁高龄,入京住大兴善寺,创建组织译场,主持译事。后移住广济寺,受封为“外国僧主”。那连提黎耶舍主译佛经8部,23卷,其中包括密部经典《大云轮请雨经》等。
那连提黎耶舍移住广济寺后,阇那崛多继住为译主。他亦为北天竺人,于西魏大统年间来到长安。北周明帝诏请,为他敕造“四天王寺”。北周武帝灭佛事件发生后,他被迫迁居突厥十余年。隋文帝遣使迎入京都,后为大兴善寺译主。阇那崛多居留中国多年,熟谙汉梵两种语言,“宣辩自运,不劳传度”,即在念诵梵文原典时,可用汉语宣讲经义,译笔精当,不需对证原文。他主持译场工作后,从全国严选“十大德”监掌译事,增加汉人为助译,使译经馆出现了一个新局面。阇那崛多的得力助手有南天竺人达摩笈多和赵郡人彦琮,后者职司复勘,隋代译经多有他写的序,是一位对佛经翻译有重要影响的人。据《历代三宝记》统计,阇那崛多主译佛经31部,165卷,其中包括《不空 索观世音心咒》、《十一面观世音咒经》、《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等密典多部。
达摩笈多入大兴善寺后,协助阇那崛多主持译务,后继为译主,彦琮等人为笔受。所译密典有《药师如来本愿经》,为后世造药师变相的主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