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大师对藏传佛教的贡献如何?

阿底峡(982~1054)本名月藏,29岁出家,法名燃灯吉祥智,曾任那烂陀寺和超戒寺首座(位持),颇有名声。当时西藏佛教正处于后弘期的开端,阿底峡进藏传佛,对西藏密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藏“后弘期”佛教密宗兴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密轻显,密法修习次第混乱等现象。对西藏佛教显密修习次第进行整顿调整者则是印度著名僧人阿底峡(今属孟加拉)。

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绛曲沃遵照其伯祖父意希沃的遗愿,派那措译师格西贡塘巴、安敦、格敦、嘉敦等携黄金往迎之。公元1042年,阿底峡进藏,在藏传教17年,73岁时病殁于西藏聂塘。其间,除传徒授法外,他主要致力于调整西藏佛教显密修习次第和显密两宗关系。阿底峡进藏后,在托林寺作《菩提道灯论》就是针对西藏当时显密修习混乱而来的。《菩提道灯论》概述了显密要旨及三士道(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和福智双修的见解。阿底峡并不反对密法,而且把无上瑜伽密部视为“圆满修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修行阶段。不过阿底峡对密法传授极为慎重,不肯轻易传授。因此,他把四本续之一切口诀只秘密传给仲敦巴(1004~1064),使他成为显密全部之教主。仲敦巴于1056年受达木(今当雄)封建主的迎请到达热振,建热振寺,遂形成噶当派。仲敦巴死后,其弟子承袭分别传徒授法,于是又形成该派中的教典(重经)、教授(重师长指点和实修)和教诫三大派系。

阿底峡的宗旨反映了当时印度的密教状况。在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期间,密教发展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寺院(那烂陀、超戒)为中心,其特点是把密宗教理与显宗教理混合起来谈。如师子贤就是达摩波罗时代的论师,他提倡般若学说与密教相结合。他的弟子觉智足则更是将般若与密教混合起来讲的。阿底峡也是印度当时显密双谈的一位大家。二是通俗化的密教,不重教理,专重实修。噶当派的教法对调整显密关系,提倡先显后密的次第,强调修密的“根器”有一定的作用。藏传佛教各派均受到该派的影响。其中后起的格鲁派(黄教)完全是在噶当派教法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格鲁派又称新噶当派。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29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