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古墓群:磨嘴子和旱滩坡

武威汉代古墓群:磨嘴子和旱滩坡

武威汉代古墓群,最著名的有磨嘴子和旱滩坡。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这里地势起伏、阡陌纵横、沃野片片、河流叮咚,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甘肃仰韶文化的遗存,而且有极其丰富的汉代墓群。从河岸台地东部至祁连山麓,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的范围内,就有墓葬200座,出土有许多珍贵文物。

其中尤以汉简、木制贰盘,丝织品最为著名。

木制贰盘为推算天文历法的用品。保存相当完好。圆形天盘与方形地盘转动灵活,天盘中心镶有北斗七星,第二层阴刻12月神,外层阴刻28宿,天地盘边缘均有小圆点的刻度。天盘现存150多个度点,地盘共有18个度点,充分反映了汉代河西人民对天文科学的研究水平。

丝织品中的套花印文绢、菱孔丽纱起毛锦、轧纹绘等,经纬细密、花纹精致,是古丝绸之路的珍贵遗存。

旱滩坡汉墓群,位于武威市城西南7.5公里祁连山麓的台地上,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地跨柏树、红星、西营3乡,长约20公里、宽约1公里。

除出土有汉简、陶器、木牛车、彩绘木屏风架等物外,还有质量优良的单面涂布加工纸。由于它在我国造纸工艺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被命名为“旱滩坡纸”。

汉简,是汉代木简、竹简的总称。武威汉墓群出土的汉简最为珍贵的有《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简》。

《仪礼简》,系1959年从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共3本9篇,469枚,27298字,包括《仪礼》的三种版本。其中的甲本有士相见之礼、服傅、特性、少牢、有司、燕礼、泰射等7篇。每简长50.5~56.5厘米,木质优良,有60余字,字体隶书,字迹清晰,黑迹如新,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一部汉代手写仪礼的风俗书。

《王杖诏令简》1981年出土于磨嘴子,共36枚,是汉代有关养老制度的诏令。王杖全部以汉隶书写,每简背后均有墨书编号。杖头饰一鸠鸟,故又称“鸠杖”。其规定:“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之,此于节。”

如有人敢于侵辱王杖的持有者,将被处以重刑。

《医简》1972年出土干旱滩坡,共92枚。记载有医方30多个,药物100多种,并对病名、病因、病理和药物炮制等作了详细的记述,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18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