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演变:起源立足、两次分裂、大合一
起源
原本是犹太教中的一派,由出生于以色列伯利恒的耶稣创建。基督教创生之初,耶稣被视为异端,基督教被视为外道;随着教会人数的大规模增加,信众从犹太人扩散至其他民族,并传至古希腊罗马地区,引起犹太教和罗马政府的恐慌,并于1世纪60年代起,对基督教进行疯狂镇压。在这一阶段,遭遇各种迫害而殉道的基督教徒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主教。可以说,基督教的发展初期,经历了十分险恶的环境。
立足
基督教以“异端”而遭遇疯狂迫害的情况持续到4世纪末。彼时,随着信徒们不遗余力地四处传教,信众所覆盖的阶层之广、人数之多,全然到了无法镇压的地步;同时,罗马统治者也看到利用基督教维护其统治的可能性,于是,统治者先是禁令对基督教的排斥和对基督教徒的迫害,再是定基督教为帝国唯一合法的国教。至此,基督教在欧洲正式以合法的姿态立足。
全盛时代
基督教自4世纪末被定为国教之后,因为拥有了合法的地位,便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开始在废墟上安家。日耳曼人本属蛮族,迅速被基督教纳入其信仰体系之下。这无疑是基督教扩张史上最为浓重的一笔。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并辐射影响周围地区。
两次分裂
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分裂,从而奠定了如今基督教三个教派的鼎足而立的基础:普世的“公教”天主教、正统的东正教以及新教。第一次分裂是在11世纪中期,彼时,随着基督教发展至鼎盛时期,教派内的斗争也暗暗滋长起来。最终,以1054年东西两大教派分立,而形成天主教与东正教对峙的局面。第二次分裂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新教从天主教中分立出来。
基督教大合一
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在长达4个多世纪的对峙中,各自都有了全新的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基督教下的一脉,对峙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
1965年12月7日,天主教和东正教解除了于1054年分裂时加予对方的绝罚,并同时宣读了宽恕书。
1999年10月31日,新教(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天主教签署的《因信称义联合声明》指出:“人的得救和成义,除了来自上帝白白恩赐的圣宠外,也需要人本身的努力来配合上帝所赐的得救圣宠。”至此,双方结束持续近500年的分歧。2006年7月23日,新教(世界卫理公会协进会)接纳了《因信称义联合声明》。
20世纪以来,几大派别之间的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为基督教将近1000年的分立后走向合一,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