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节与复活节是怎么来的:起源由来
受难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受难而设的,设于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因而,其英文名称为“Good Friday”。
耶稣被捕前,曾和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用餐时,耶稣告诉门徒们说,他们之中有一个人要出卖他。门徒个个惊恐,争相问他:“这个人不会是我吧?”
果然,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带着持刀夹棒的人来了。在此之前,他早已告诉来抓耶稣的人说,以他的吻为暗号。他吻了哪个人,那个人便是耶稣。十二门徒除了彼得和犹大之外,皆四散奔逃。
耶稣被大祭司交给总督。按照惯例,逾越节要放一个犯人以示执政者的宽容与恩典,总督便将耶稣与另外一位犯人押解在一起,问聚众围观的人们,他们要求释放哪一个。受了挑唆的民众要求释放另一位囚犯,处死耶稣。最终,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人们为了纪念耶稣为自己的罪而流血牺牲,便将耶稣的受难日定为受难节。
复活节是与受难节相对的节日,是为了纪念耶稣的显圣复活而设的,节期是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耶稣在受难前,便预言自己将在3日后复活。果然,3天之后,耶稣坟墓里的尸骸无存,只留下了缠裹尸身的布。之后,在长达40天的时间里,耶稣向门徒讲经说法,甚至允许“多疑的多马”摸他身上的钉痕。直至40天之后升天,无数人都目睹了复活后的耶稣。
因为他是圣子,化为人身诞在人间,亦是代人承担与消减罪过,被钉上十字架并非他犯了罪,而是他肉身所背负的使命已到期限,于是,天父安排了犹大的叛变。
之后,人们为了纪念耶稣的复活,便设立了复活节。
受难节与复活节的节期不定,每年都按节气推算。如今,这两个节日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