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后土祭祀习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

山西后土祭祀习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

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汾河交汇处的汾阴脽上,是祭祀后土圣母的场所。

据史料碑文记载,从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举行祭祀活动开始,历经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汉唐宋等各个朝代,历代帝王曾先后24次亲临万荣后土祠祭祀圣母,并多次派官员祭祀或管理祭祀事宜。后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在北京建“社稷坛”取代汾阴后土祠和“扫地坛”。时间为农历三月十八日和十月初五日。

史料记载,当时举行封礼的土坛顶部为方形,宽1丈2尺,高9尺,它的下面放有用玉装饰的简牒祭文。筑坛的用土要曝晒三年,并有五种颜色。天子朝臣一律都戴着鹿皮帽子,穿着黄色的布料祭服。整个祭祀过程都演奏着悦耳动听的祭祀音乐,精心挑选增招歌手、乐师,制作了25弦的管篌红弦琴。

祭祀还采用了长江淮河之间出产的一种一根茅草有3条棱背的灵茅,来作神灵的垫席。在祭祀仪式上,要释放从边远地方捕来的奇兽飞鸟和白色野鸡等各种动物,文武官员还要进行精彩激烈的射牛仪式,天子还要祭天、祭地、迎神、辞神、宣读祭文。

汉武帝《秋风辞》、唐玄宗《祀汾阴后土碑》、宋真宗《汾阴二圣配飨铭》碑,三位皇帝都有手书真迹留存。

万荣后土祠里,有一组驰名海内外的戏剧舞台,形式独特,结构巧妙。其整体是由祠中间两个并排舞台和祠前山门过厅舞台组合而成,形状类似品字,故称“品字台”。品字台同时能演三台戏或两台戏,也能一台戏单独演出,在我国戏剧舞台史上是罕见的。后土祠的戏剧文化相当丰富,演戏的讲究很多。对台戏,讲究东起西落火炮戏,就是东台(当地老百姓把并台东边的叫东台)要先开始,西台(西边叫西台)要最后完。火炮戏主要在开戏之前,以点炮为号,互相联络,为双方做好演出准备。每年几个古会的戏曲演出,由周围10村6社轮流当乡约掌管,一演就是半个多月。

后土祠演出的剧种有蒲剧、眉户、秦腔和豫剧。其中蒲剧的《黄鹤楼》和《龙凤配》是后土祠必演戏,这是老早就留下的规矩。一般剧团没有这两本戏,就没有资格在“品字台”上演出。后土祠演戏最大的讲究是禁演《无影簪》。这出戏说的是女娲圣母寿诞之日,殷纣王前往女娲娘娘庙降香,他见女娲神像端庄秀丽,不由淫心顿生,在墙上题诗一首,女娲娘娘大怒。于是赐给九尾狐无影簪一支,命令她下界蛊惑纣王,灭了商朝。这个遥远的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圣母的历史。后土祠一般演“对台戏”,自建祠以来,就演出过一次“三台戏”,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后土祠东西戏台前,有两棵雄伟苍健的古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两棵古柏人称“龙凤柏”。据传,龙柏是远古时期伏羲氏的化身,凤柏是地皇后土女娲氏的化身,他们兄妹结成了夫妻。演戏必演的《龙凤配》也与此柏相关。当地青年男女结婚,都要长抱此树合影,祈祷夫妻恩爱、天长地久。至今当地仍有新婚夫妇在结婚当日上庙拔花求子,每月初一、十五,后土祠十村六社村民上庙送花,演戏酬神。民间传说后土祠是女娲在河边抟土造人的地方,当地流还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风俗,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绵不绝,滋生化育万物的“后土”又兼起送子娘娘的身份和职能,成为繁衍人类、创造人类的“始祖”。

汾阴后土祀的正殿巍峨高大,气势恢弘,殿中塑造一尊后土圣母娘娘坐像,头顶凤冠,身披霞翍,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左右两侧分立侍女,右侧侍女怀中抱着一个襁褓婴儿,即将婴儿赐予民间。当地民间有一说法,后土圣母娘娘就是造人的女娲娘娘,因而又将后土圣母称作送子娘娘。

后土祠东门有一“麟趾呈祥”的牌匾,是描述麒麟送子流传不断的意思。从后土圣母娘娘这里兴起了许许多多有关民间生育的风俗,如拔花求子风俗,正月十五,在后土圣母娘年庙里,摆设许多彩纸花瓶,黄色花代表男孩,红色的代表女孩。元宵节新媳妇或长期未生育的媳妇由婆婆领着,向娘娘叩头礼拜,口念许愿词:“送子娘娘慈悲,给我送个亲孙。

明年我们谢恩,红袍给你加身,全猪献到面前,鼓乐侑食细吹。”婆媳烧上高香,香气缭绕庙堂,这时让人留心花瓶,哪一朵微微晃动,就说明是娘娘赐给儿子,由婆婆拔上,插在媳妇卧室的炕角。还愿仪式:向后土圣母娘娘求子后,如果妇女怀孕,得了男孩的人家,因有年前向娘娘许愿之诺,在次年正月十五日或小儿满月之时,要向娘娘庙还愿。一般要做两瓶纸花置于神前,由鼓乐伴奏,向娘娘披红袍、敬高香、焦黄表、献“全猪”等。

千百年来,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后土信俗活动。由6社10村轮流掌管后土祠的祭祀、唱戏活动。最快的6年轮一次,最慢的要24年才能轮一次,各村各社都非常珍重这个位置。每逢正会,晋、陕、鲁、豫和稷山、河津、临猗等各省各县的客商,不远千里而来,有祭拜的、有求子的、有看戏的、有赶会做生意的,后土祠里人山人海,场面壮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176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