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羊农耕春秋社祭活动:起源由来、传承历史
北羊农耕春秋社祭活动主要集中在临汾市洪洞县和尧都区交界的二县(区)四镇,特别在洪洞县的北羊村,至今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二的时候,社首们都要率领群众前往牛王庙祭祀土神、社神,并在三王殿敬献神鞭、耕作农具,以祈求农事丰收。
秋收之后,群众再次蒸面供到三王庙祭拜,并向三王殿敬献油食、面食等供品。该民俗不仅仪式完备,参与人数众多,而且春祭采用五谷、五色土作为特殊的供品,秋祭多采用熟面食及瓜果等。
关于社祭活动的来历,当地有着这样的传说:北宋年间,辽金铁骑先后攻大同,陷太原,一路直逼平阳。宋廷起兵迎敌,时值秋收种麦时机,地方突遇瘟疫,宋军战马无力出征迎敌,民间耕牛卧槽不起。朝廷闻报,急派三位使臣赶赴前线。其中一使臣精通医道,遂采草药熬制汤药,并将药物投放到井、渠、河中,牛马共饮,不日俱愈,军马上阵驱敌雁门关外,农民驾耕牛犁地抢种,年秋五谷丰登。人们为感谢三位救世能人,便分别立庙号、建祀塑像,以鲜果、五谷、面轮岁岁祭祀,延续至今,有碑为证,现存庙内。
此庙建成后,受益八社轮流值社启会。但是,有一些村落远居汾河以西,受季雨影响,难免碰到河水暴涨,道路不通的问题,因延时误事经常遭到人们的抱怨。于是河西社民设坛焚香,跪拜神灵,祭起两张苇席,恳求在近处择地另建新庙以丰供事,言落风起,两张苇席凌空飘起,一席落在洪洞景村,一席落在临汾魏村,新庙建成后,与老庙同期举办祭祀活动。
活动是由民间自发的、有组织的社事习俗活动。八村轮流值社,周边30余村村民参与,两次祭祀活动由总社统筹,值社社首执“转单”,交总社首过目审阅后,移交下年值社社首。祭祀分春祭和秋祭。当地有“惊蛰过后地脉开”之说,寒冬刚过,春寒未消,冻土仍结,不宜耕作,故春祭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即春社日)进行。
其间40余天为筹备阶段,安排扎糊春牛,“勾芒神”扮人,“勾芒神”须是虎年生人,意喻“牛似南山虎”,逢虎年虎人避之,选鸡、猴年生人,谓“鸡鸣即起,下地耕作”和“聪明伶俐,种田有方”之意,并安排编写祭文,主祭的前两天,由值社社首率人寻挖黄、红、青、黑、白五色土,分置于五个“升子”内,另备五个“升子”,内装稻、麦、黍、豆、高粱五谷备用,并让身净妇人扫庙净坛,能工巧匠修装“神楼”(每神一乘)。
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即春社日)寅时后卯时前,从社首沐浴净口进庙,将装有五色土的“升子”在供桌前方桌上,按青东、红南、白西、黑北、黄中摆成“噐”形,其后呈弧形摆放五谷“升子”。
然后将五色土合为一斗,仍置中央,装有五谷的“升子”移往斗前呈“一”字形摆开,前置香炉一尊和酒盅三盏。前期造型由值社社首摆放,摆妥上香行三拱手礼。后期造型由总社首摆放,摆妥后上香,奠酒,行三叩九拜大礼。祭拜社神毕,众社首在牛、马、药王像前焚香,行大礼。其他人出殿,由总社首交三神神位给值社社首,值社社首分三次将牛、马、药王之神位,奉入殿外神楼,每出一神,殿外人跪拜。
辰时前抬神楼启程,沿村中大道巡行一遍。村中百姓在自家门前设案接神祭叩。神楼启程后,留庙人抬春牛至庙院中央。“勾芒神”扮人戴面具,裸上身,着黄、绿带裙,执神鞭在旁等候。另外侍从四人执柳条,穿布背心,黑裤,赤脚立于“勾芒神”后两侧。神巡回庙后,将神楼安放在殿前。午时前进行打春牛仪式。
执柳条人立于春牛两侧,待“勾芒神”扬鞭四方,每方三鞭后,开始击打春牛,打出的五谷由此五人抛撒全场。最后是请神归位,由总社首、值社社首、副社首每人捧一神位进殿安神,殿外奏祭祀民乐。春社大祭完毕,百姓各家进殿拜祭,喂养牲口之户,执牛鞭入庙,先在庙院净水缸内浸沾一下,然后进殿在三神塑像前,举鞭过顶三叩九拜,祈求牛强马壮,全羊无病无疮。抱鞭回家槽头焚香在牛马身上轻浮两个来回,然后在槽前甩鞭一声,鞭挂槽头,再用毛刷,刮子清刷畜身。最后出尽圈内粪便,于地薄撒白灰一层。开春头道犁,则扛犁吆畜至牛王庙,焚香祭犁。
秋祭在立秋后第五个戌日(即秋社日)进行。此时地里农活仍未结束,故准备阶段短促,只在秋社日前四五天由村内老者和妇人操办,各社准备时鲜水果,改“油轮”为面塑献糕。秋社日谢神,由总社召集各分社社首进殿依次分别上供,参社锣鼓队由彩门进场。
祭拜顺序是先祭三王,后谢土神、谷神。哪社上供,哪社锣鼓奏响,演奏曲牌大多为《太平乐》,全部祭拜完,合奏《大得胜》,而后开戏,人神共乐。锣鼓曲牌避讳《吃凉粉》《风搅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