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面条的历史?面条的由来是什么?
面条在南北方均有不同的做法和吃法,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面条古时称作“汤饼”。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汤饼》中记载:“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有关汤饼的最初记载是在北魏时期,将面粉掺水后和匀,撕成片状,丢到锅内煮,因为此面为死面,所以采用这种做法制作的面条叫“汤中牢丸”。还有一种做法是一手托着面,一手往锅里撕片,这种面条又称为“托”。
至唐代时,做面条时不再用手托,而是直接用手切,此时的汤饼又称为“不托”,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就是“托”与“不托”之间的过渡形态面条。
宋代时,面条又称为“索饼”“索面”“湿面”,挂面也在这段时期产生。挂面的做法是:先用水将面和好,然后将面揉搓成多根细圆条状,黏附在圆棍上,最后挂在木架上拉伸而成。这样做成的挂面显然有些粗糙,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提高技艺,并加入适量的盐,使面条越抻越细,最终制成线状的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