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牌楼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古代牌楼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在北京的几处著名的商业街,如西单、东单、东四和西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或几座色彩华丽的琉璃牌楼,这些牌楼可说是街道上的重要标志物。那么,你知道牌楼的由来吗?

古代建筑多以组群的方式出现,大小不一的单栋建筑组合而成具有围合感的院落,院落设有大门,称“衡门”。早期时,衡门形式朴素单一,仅由两根树立的木桩,上插一条横木构成。田园诗人陶渊明有诗曰:“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宋代时,《营造法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乌头门”的大门形式。与衡门相比,其柱头上多出了以水生植物乌头为主的装饰,且横木下安装了格扇门,其形制始与牌楼相仿。牌楼实际是由早期里坊的坊门演变而来的,坊门在古时被称作“闾”,“三闾大夫”一词便由此而来。因闾门上写有里坊的名称、功臣的姓名与事迹,所以,牌楼也多有记载地名、表彰功德的功能。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54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