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满族的传统丧葬习俗

满族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其葬法有土葬、树葬、兽葬、火葬等形式,满族肇兴至入关前的葬法为火葬,入关后由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实现了从火葬向土葬的转变。

 在这里以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某村的丧葬习俗为例,来介绍满族乡村传统丧葬习俗。

1.备材。当家里有老人超过50岁时,儿子为老人做“鞑子荷包”,俗称“旗材”,这在当地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与汉族的棺材截然不同,满族旗材的顶部似屋脊,中间隆起,两边倾斜,内部高大,并分为上下两层。

2.入殓。在人弥留之际为其穿上“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朝西,脚朝东。在咽气前家人静静守护老人。人过世后脸上蒙上白布,用白线捆扎双脚。让死者双手攥好硬币,寓意死后金钱满贯。把一头死去的大公鸡放在死者头上当作“倒头鸡”,此时家人开始“哭九场”。死者咽气之际,在院子西南方向立起一根长木杆,木杆上面悬挂大红布幡,俗称“引魂幡”。在挂出布幡以后亲朋故友都来到灵前磕头,男女分开到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家人裱糊棺材时给棺材底铺上垫背钱,择吉时将遗体从窗户里抬出来,同时用被子或单子遮挡,不能让死者见日光;长子抬头,其他儿子抬脚,之后给死者入殓。

3.停灵。分为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的天数,通常选择停灵三天,分为大三天和小三天。小三天是过世的当天晚上就算一天,大三天是过世的当天不算一天。停灵时儿子和其他亲人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是对死者的孝顺。停灵三日,每个晚上家人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没有土地庙的,需用三块泥坯搭起一个临时小庙,意为死者亡灵暂时栖息在土地庙中。

4.送行。满族人早期曾有用牲畜和活人殉葬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用纸扎的牛、人、车代替,用四至十几对九九连环灯开路。如果夫妻一方去世,则烧掉的灯为单数;如果夫妻双方都去世,则烧掉的灯为双数。在死者去世的第二天晚上举办送行仪式,把所有的车、马、人、牛和九九连环灯扛到村外烧掉,这一活动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开始启程去西天,亲属要给他准备上路的盘缠和交通工具。随后在第三天早上出殡时,将装满金银财宝和生饺子的“库”,拿到坟地烧掉,也是“烧饭”  的一种。

5.出殡与下葬。出殡一般选择在单日。在出殡当日早上,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起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能再往下挖了。在出殡初期将红布幡从木杆上取下,儿孙们举起灵幡走在灵柩前面引路,在起灵后由长子或者长孙摔丧盆。到了墓地以后,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的圆木,将灵柩放在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后各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在坟坑四角各扔一枚,再掐几块饽饽屑扔到坟坑里。随后看好向口下棺,头上脚下落葬,长子抓第一把土撒在棺上,然后大家动手埋好棺材,此时开始有专人烧掉人、牛、马等纸扎,死者亲眷哭祭一番。回到家后,丧家需宴请宾客。

6.圆坟与祭祀。在葬后的第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烧纸钱,连烧七个“七”。一年时要烧周年,要连烧三个周年,丧葬礼仪才全部结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89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