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浩瀚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人们可以看到关于戒律与服装的开示。佛祖不仅开创了戒定慧的完美人格,还以戒律来设计佛教服装。为了使僧侣放弃欲念,安心于朴素无华、清心寡欲的寒苦生活,早期的法衣大多以零碎破旧的布片缝纳而成。后来条件有了改善,但在制作时仍遵循这一规则,将大幅布匹裁成小块,再经补缀成衣。在印度佛教衣饰制度中,最重要的法衣就是“袈裟”。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袈裟有三种,即大衣、上衣、内衣,称为“三衣”。
三衣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制定,较适合于印度特有的亚热带气候,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唐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里所说的“沙门法服,唯有三衣”指的就是这三种服装。
时至今日,佛教已经走过了两千五百多年,走过了很多个朝代与时空,由此得知佛教服饰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在佛陀时代,“三衣”一直是僧人的基本服装。在佛教的生活圈子里,经过几百乃至上千年的时光磨炼,其样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僧衣是比丘身份的重要标识,细心的人会发现,不同僧侣的服装颜色是不同的。不同寺院的出家人站在一处,着装色彩斑斓,迥然不同。其实佛教戒律对服装颜色有严格的规定,僧人法衣不得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种“间色”,只能用若青、若黑、若木兰(赤而带黑)等三种杂色,故有“不正色”之谓。另外,在衣服制成之后,还要缝缀一块其他颜色的布,以破坏整件衣服的色彩统一,故又有“坏色”之谓。
透过玄奘大师的记录,人们了解到三衣还有两个要点:
(1)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
(2)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着,这叫“坏色”或“点净”。
我们要懂得佛陀设计服装色彩时所蕴含的永恒的精神含义,这样的精神至今照耀着现代人,原生态、无污染、保护环境、清净身心,这样的衣服也应该是现代人追寻的时尚。
钵,又称为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其形状为椭圆形、底平、口略小内凹。钵的大小在各律典籍记载中也有差别,通常有大、中、小三种。大的三斗,小的一斗半,另外还有过钵、上钵等,以及最高等级皇帝赏赐的“金钵”等。一般钵的颜色为“黑色、赤色或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