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报恩塔是报何人之恩

重庆报恩塔是报何人之恩

在重庆南岸区涂山路莲花山下,有一座红色的九层佛塔,为重庆市级文物。塔的外墙铭牌上写着“觉林寺报恩塔”。塔名报恩,那么是何人所修,又是报谁的恩呢?觉林寺又去了哪里呢?

觉林寺最初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后元、明两代多有维修,一直是香火鼎盛的十方丛林。但几经战火,最终败落。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有个法名雪痕的和尚来到这里,四处化缘,开始重建觉林寺,这才使得这座古刹重焕生机。近百年后,到乾隆年间,四川巴县有一大户姓王,原为浙江钱塘人,后来避乱迁居蜀地。户主母亲潜心向佛,曾对觉林寺广有布施。她死之后,家人征得觉林寺方丈同意,将她安葬在觉林寺附近,以便随时祭祀。后来,户主因人举荐,被朝廷派往资州任职。皇命难违,而母亲孤坟难迁,正在为难之际,不想儿子在祖母影响之下,也有向佛之心,于是便将儿子送往觉林寺剃度出家,法号月江。月江与家人告别时,其母刘氏放心不下,放下纹银七百两,以供儿子不时之需。月江本要拒绝,但又不好违拒母亲的一番心意,于是便收下了钱,并发下誓愿,要将这些银子修建一座报恩塔,以报答母亲恩情。此后,他效仿雪痕和尚四处化缘,并向香客表明心意,请求他们多少随喜,就这样一点点筹集资金,这才开始修建报恩塔和重修觉林寺。

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修建工作曾多次停止。月江和尚临死之前便将自己的遗愿嘱托给自己的徒弟善明和尚。善明和尚于是再次组织人工,才修起了这座九层的报恩塔。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月江组织人工挖掘的报恩塔地基因时久日长,早已损毁,善明只好组织工人另择他处,不想在挖掘过程中竟然挖出了南宋淳祐年间的五个银元宝,正好兑换以作修塔之用。这也算是报恩塔天助之功吧。这座塔初建于乾隆丁丑(1757年)九月十七日,完工于癸巳(1773年)八月十四日。报恩塔修建之后,在塔门上方,刻“报恩塔”三字以彰其名,两旁门柱刻有对联,曰:“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月江和尚为报母亲之恩,兜转数十年修建了此塔,虽然生前未遂其愿,但后世百代流芳。清代乾隆时,分巡川东兵备道沈青任曾专门撰写《渝州觉林寺碑记》中,对觉林寺报恩塔的修建过程做了简要叙述,石碑早已漫灭不存,但碑文却有抄录,读之令人慨叹。

报恩塔如今尚存,但觉林寺却已经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还在于世道人心。觉林寺自善明和尚后,香火百年不绝。但清朝末年时,主持一位却传给了一位酒肉和尚。此人俗家姓贺名长发,法名早已不知。此人虽入身空门,却身兼川东道的僧官,同时还是袍哥会的舵把子(即首领),僧俗弟子甚多,多行不法,引得民怨官恨。后来,巴县来了一个知县叫耿保奎,此人清廉刚正,逮住机会将贺长发逮捕法办并逐出庙门,这才还佛门一个清静。之后,耿知县因觉林寺无人管理,便将其没收入官并将之变成孤儿工厂,一来救济城内流浪孤儿,二来让能够自立的孤儿做工,生产加工木器、篾器、皮革等产品,再在市区开店(现重庆宾馆一带)负责外销,取得收入用来维持孤儿院的日常开销。

这可以算得上是集福利院和福利工厂为一体了。为了让孤儿工厂运转正常,耿知县还延请了当时巴县商界颇有名望者来主持。可惜的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座孤儿工厂停办,寺庙内也再没有了和尚。后来,觉林寺便成了厂房,相继有牙刷厂、猪鬃加工厂等各式工厂在此做工。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国家号召,觉林寺内佛像相继被毁,庙院或改建或拆毁,这里成为了纤维、塑料加工、皮鞋制造等现代化厂房的集中地,报恩塔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改革开放后,重庆市政府又重新修缮了报恩寺,将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古刹觉林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55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