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天津“吃红白饭”的人:“闻丧吊”者刘道原
有一种名为“闻丧吊”的人物,也是旧社会围绕红白事而派生的。这种人终日无所事事,只打听哪里有出大殡的,即衣冠往吊,事主本客多为荣,即所谓“有钱难买灵前吊”,照样延接款待,宴以酒席。这种事古已有之,宋诗:“人乞祭余骄妾妇”,所讽即“闻丧吊”者流。天津“闻丧吊”中有一个特殊人物,此人名刘道原,原籍海下葛沽人,后住河东粮店后街吉家胡同,先是诚发粮行同事,因他有相当文化,写一笔八分字,虽不高明,尚称规范,失业后以卖字为生。每届旧历年前,他用大红喜联纸书写许多大小福字,向繁盛街道的商家“献福”,商号哪有不迷信的,都要付以代价。
“福”字代价高低,皆以买卖格局论定,由制钱几百文至大洋三五元不等,一到年终他总要有很大一笔收入。嗣于庚子前后又演出“闻丧吊”的举动,他的举动与一般的不同,都要送自撰自书挽联一副,视事主的财势声望区分挽联的高次,有的用宣纸,有的用绢地锦边,装以锦盒。凡有出大殡的,不论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刘道原必到。每到事主家必亲至灵前悬挂挽联,然后跪拜如仪,主人早知他因何而来,遂请能言知宾出头了事,交涉酬谢多少,少者10元上下,多者几十元甚至百元,成为出大殡的一个插曲。按他这种行为似乎近于无赖,但也有可言之处,每当在殡家索得酬谢后,对贫苦市民及儿童、乞丐,都有一番飞撒,且对生活困苦的街坊邻居也多有接济。
刘道原在清末时还出过一次活殡,用一切出殡的仪仗大座、和尚、道士排列成行,只是没有棺材,最后他自己坐在一乘大轿内,巡行街巷。市民观者如堵,传为社会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