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文化:包括民居建筑、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汉族的民系,自东晋以来他们不断南迁,逐渐迁入粤、赣、闽等地定居,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互通婚姻,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遂被视为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历来享有“客家摇篮”之称,现在全市的客家人口占到了95%以上。
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这在那些独特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均有表现。
赣州保存着五六百座颇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多数集中在龙南县,全南、定南、安远等县也有分布,其中保存完好、极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等。从平面上看,这些围屋分为“口”字形和“国”字形两类;从外形上看,它们大多呈方形,少部分呈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状。赣州的客家围屋集家、祠、堡于一体,既有鲜明的防御功 能,又有宗族群居的实用功能,既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同时也兼具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民族风情,故而享有“东方的古罗马”之称。
赣州的客家民俗活动更是多姿多彩,一年四季均有精彩的节目表演,如春节期间有鲤鱼灯、狮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等各类灯展,元宵节期间有热闹非凡的踩高跷、舞狮子,端午节期间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期间的放孔明灯、敬月光等。在赣南一带还流传着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石城灯彩艺术展等活动,客家民俗风情现在已成为赣州城市文化景观中的亮点。
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过程中,赣州一带逐渐形成了客家人共有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州城重焕新颜,人们可以从客家名人公园、客家文化城、五龙客家风情园等许多城市景观中体会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省经济的整体提升,赣州一带很快被划入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中心腹地,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这座千年古城顺应时势,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文化、农业生产、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接连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