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的文化来源是什么
从周、秦直至宋、元,祭祀寿星便一直是国家一种重要的典礼,也是民间一种重要的风俗。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朝廷已经将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每年农历八月,朝廷“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同时对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授以“王杖”和“糜粥”,对八九十岁的老人更是“礼有加赐”。
魏晋时期,宗教盛行,道教文化的兴起更是将寿星逐渐人格化。汉魏时期以南斗六星为寿星,道书《上清经》就将南斗六星分别称为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并提到他们各自居住在天符宫、天相宫、天梁宫、天同宫、天枢宫、天机宫。渐渐地,人们只记得人格化之后的寿星,却忘记了天文学的被称为老人星的寿星了。
寿星在我国民间影响深远,干宝的《搜神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寿星的故事:有个十九岁的年轻人颜超,在路上碰到被称为神算的管辂。管辂见到颜超一边摇头叹息一边道:“可惜呀可惜。”颜超听此便问其中缘由,官辂道:“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到明天中午就要死了,觉得很可惜啊!”颜超听此,赶忙叩头求救。管辂便让颜超准备一盒鹿脯,一壶清酒,明日中午将这些物品带到他们家麦地南头的大桑树下。那棵桑树下面有两个人在下棋,会让颜超将酒肉送上,不要说话,只管叩头,其中有一个可以救他。第二天,颜超按照管辂的吩咐去做,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对颜超大声训斥,另一个人却和言相劝。颜超未敢言一字,只管叩头。回到家中之后,颜超将自己的经历告诉管辂,管辂笑道:“你运气太好了,那二人是南斗和北斗两位星君,南斗司生,北斗司死,经过南斗的调节,你现在可以活到九十岁了。”不仅如此,在《西游记》《白蛇传》中,都曾出现过寿星的形象。当然,他每次出现都是为了救人性命。
民间传说、文学著作、历史记载中,人格化之后的寿星形象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一个大脑门,拿着鸩杖的和蔼老人,被世人称为“南极仙翁”。除此之外,老子、彭祖、王母娘娘、麻姑等也常以寿星的形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