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寿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原始寿文化起源于神灵崇拜,在其萌芽阶段,寿文化以巫师、巫术为依托,带有浓厚的非理性特征和神秘主义色彩。春秋中叶这种迷信色彩浓重的祈寿、祝寿形式达到高潮。

战国时期以后诸子百家勃兴,寿文化也开始出现分流。这时,寿文化突出表现为帝王对长寿的渴望、对寿者的仰慕、对上天和神灵的敬畏、对不死药的痴迷,以及对据说可以在上天、神灵与人之间自由沟通的巫者的迷信。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药就是这个时期寿文化的典型代表。

诸子百家勃兴之后,孔孟之学盛行,中庸之道衍生出“节制”之学,教授人们开始科学养生,而且孔孟之学中尊老敬老的内容后来成为寿文化的核心内容;老庄之道广受推崇,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衍生出一种遵循自然的科学养生态度,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也向大家传达了一种理性对待生死的态度。诸子百家对待“寿”的人文态度,使得寿文化开始从迷信的泥潭逐步步入科学的正轨。

直到后来,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等社会各阶层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等医学养生著述的推崇,寿文化终于从原始的神灵崇拜走向科学养生的轨道。后来出现的气功养生学、药物养生学、膳食养生学、宫廷养生学等都是寿文化中比较科学的内容。

中国寿文化的另一个阶段主要依附于宗教。魏晋时期宗教盛行,道家结合儒家的养生理念和中医养生的技巧开始通过炼制丹药、气功调息延寿。传说,刘安就是服食了自己炼制的丹药才得以长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佛家养生讲究静心明志,尤其以禅定除虑的佛教禅宗一脉最为典型。直到后来,不管是养寿,还是养生,其关键都落脚于养心。

寿文化不仅与中国的人文学、中医学结合,还涉及到宗教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78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