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都是晚上结婚,而到了现代则演变成白天结婚?

为什么古代人都是晚上结婚,而到了现代则演变成白天结婚?

“新娘新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又是一场喜庆的婚礼,新人带着大家的祝福走进了婚姻殿堂。现在的婚礼一般都是白天举行,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娶亲赶早不赶晚。”可是古代的婚礼却一般都是黄昏时候举行,据《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所以“女”加“昏”组成“婚”字,这里的昏,并非现代人所认为的黄昏,而是指古代的昏时,是从晚上七点到九点,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的那个时间段,此时正是新郎迎娶新娘的吉时。

据学者考证,昏时结婚的习俗与远古时期的抢婚有关,在父系氏族社会,女子被认为是生育的工具,一个氏族为了繁衍后代,常会到别的氏族抢妇女到自己的氏族,完成氏族繁衍壮大的使命。而要抢活人,当然是月黑风高时作掩护比较方便。远古时期的抢婚大多在入夜时进行,结婚的时间也定在晚上。虽然后来这种野蛮的抢婚风俗消失了,成亲也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昏时成亲的习俗却沿用下来。不过也有人认为,古人在昏时结婚的习俗,与他们的阴阳观念有关,即“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意思是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男子为阳,女子为阴,黄昏正是阳去阴来之时,正对应着男子去接女子来的这个迎亲过程。

古人大多把成亲的时间定在昏时,男方家人也会在黄昏时去迎亲,亲戚朋友也多在晚上来道喜。《诗经》中有首反映婚礼习俗的诗《唐风·绸缪》,诗中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意思大概是在有星星的黄昏,一对新人成亲了。

而这黄昏结婚的习俗又是在何时改变,变成白天结婚的呢?这还得从明清时期实行普遍的宵禁制度开始说起。明清法律明确规定,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所谓一更三点,就是现在的晚上八点十二分,在那之后,不许在大街上行走。而若婚礼都在黄昏举行,那来贺喜的宾客可能就赶不回家,若是喝醉了再出行,更是麻烦。所以,婚礼时间也因宵禁制度逐步提前,放在了白天。

不过,无论是白天结婚,还是晚上结婚,婚礼都早已脱离了其远古抢婚时期的野蛮意味,变成了对于新人按礼仪正当结合的神圣见证。他们也从这个婚礼开始,带着众人的美好祝愿,走进新生活。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56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