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耆那教徒为什么喜欢苦修

印度耆那教徒为什么喜欢苦修

耆那教属于印度的本土宗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经过时代的变迁,它一直稳步发展。在耆那教初创立阶段,婆罗门教正处于繁荣的阶段,而佛教正处于崛起时期,夹在这些大的宗教中间,想要发展就必须另辟蹊径。

耆那教创立阶段,提出“永恒宗教”的概念,以显示教派源远流长的传统。耆那教的圣者大雄,实际的名字叫筏驮摩那。在耆那教的圣人排名榜上,他排在第24位,在他前面还有23位大神,这些大神彼此承继间隔的时间多达几万年。而印度教中的婆罗门教,几乎不论教派内的教主排名和世系。佛教虽然声称在释迦牟尼之前已经有若干佛,但是佛与佛之间的承接关系,却不是很明确。

耆那教和这些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拥有详细的世袭列表,而且为了让人信服,世袭列表中还详细说明了每一位祖师的名称、代表旗帜和色彩。比如,第一代祖师是阿迪那陀(又称勒舍婆那陀),吉祥色为金色,旗帜的标志为公牛;第六代祖师是波特马巴罗波,吉祥色为红色,旗帜的标志为红莲;第十九代祖师是摩利那陀,吉祥色为金色(裸体派)或蓝色(白衣派),旗帜的标志为水罐;第二十四代祖师是筏驮摩那,吉祥色为金色,旗帜的标志为狮子。其余祖师的吉祥色和旗帜标志各有不同,不过大多数是马、蛇、鹿、山羊、猴等动物。事实上,以动物作为标识,说明了耆那教在印度长期存在的历史。

耆那教的教义为“谓命、无命、漏、缚、戒、灭、解脱”,这和其他教派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它获得解脱的途径却别出心裁。另外,耆那教强调苦修和禁欲,而且对此的做法几乎近于极端。佛教有渐悟说、顿悟说和往生净土说,从修行的方式上是趋于宽松的。虽然佛教也倡导禁欲和苦修,但是程度远远不如耆那教。在一些佛教经典中,记载着大量关于耆那教苦修的事情,比如在《倮形梵志经》中,记载着耆那教徒不吃肉食,也不饮酒,吃饭只吃残羹冷炙,有时还会吃树叶、树根、花朵、牛粪和鹿粪。

在修行的行动上,耆那教徒也比其他宗教徒做得更极端。比如在《杂阿含经》中,记载着耆那教徒为了修行会自己拔掉头发,拔掉胡须;站立时会举着手,蹲或躺的地方要么是地上,要么是荆棘中,要么是硬板子上,要么是水中。有时,他们为了修行甚至会把全身涂满牛粪。

耆那教的苦修戒律非常烦琐、严明,对教徒的衣食住行都有苛刻的规定,而这些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折磨肉身。他们追求极致纯洁的精神,因此觉得肉身是桎梏。耆那教派的“裸体派”甚至喜欢以天为衣,以地为床,他们连衣服也不愿穿,觉得衣服会束缚住身体。

有人认为,像耆那教这样竭力地提倡苦修,残酷地折磨肉身,会失掉很多信徒。其实不然,在心理学上,一些标榜极端的东西,反而能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在印度这样有着强烈宗教传统和宗教观念的国度。耆那教的标新立异受到了很多印度人的欢迎,他们纷纷加入了这个教派,使得耆那教的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阿阇世是摩揭陀国国王,他就是耆那教的拥护者。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也在晚年时加入了耆那教,并且以耆那教正统的修行方式——绝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3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