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又名“神沙山”、“沙角山”,是敦煌市以南5公里处的一座沙山。它东起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

最高处为后山之西南峰,海拔1715米。前山主峰海拔1240米,北峰陡峭,势如刀刃,十分壮观。沙呈黄色。呜沙山的奇妙之处是:人从山顶下滑,沙随人体颓落,会发出鸣声。若是晚间登临下滑,不仅能听到沙鸣声,还能看到人体移动引起的沙粒摩擦所产生的五彩缤纷的火花。如遇烈日暴晒,即是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声。史载的“人登之即鸣”、“沙鸣声闻于城内”等就是这种奇观的写照。人们称这种景观为“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对于鸣沙山的轰鸣,当地还有几段传说。

一说此地是古战场,有一天,两军正在这里厮杀,一阵狂风卷来,千军万马全被流沙掩没,后来的沙鸣就是两军征战杀伐之声。

还传说这里是古时的一个大村庄。有一年春节,全村正在闹社火,一阵狂风卷来,村庄全被流沙掩没,现在听到的鸣沙是当时的鼓乐之声。

其实,鸣沙山的沙鸣,完全是沙漠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的高温季节,沙面温度高达70℃左右,灼热的沙粒从陡峭的山坡上被人带动,就会发出响声。如果沙粒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石英和云母的变质岩,沙粒则大而硬,猛烈移动或受摩擦时,发出的声音就如雷鸣。而鸣沙山的沙粒正好属于后一种。所以敦煌写本对呜沙山的轰呜有“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的记载。

至今,每逢端午,敦煌民间还有齐滑沙山听鸣声的风俗。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20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