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东巴舞:内容形式、文化意义
东巴舞是东巴做法事时跳的舞。例如,东巴在做法事时,文道场要诵经——这是宗教、诗歌、音乐的结合;武道场则要跳舞和表演上刀梯等。
在东巴经中,有两册记录东巴舞蹈的经书,一册叫《舞蹈的来历》,一册叫《蹉模》,意为舞蹈教程或舞谱,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仅有的舞蹈专著。
书中不仅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类别及跳法,还用东巴文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特殊造型、技巧及乐器用法,作了比较科学准确的描述,堪称舞谱,为中国乃至世界舞蹈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珍贵文献。
东巴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模仿牦牛、虎、羊、孔雀、白鹤、大鹏和马、牛、龙、象的乌兽舞,又有为古代武士征前祈祷和祝捷的战争舞。
东巴舞中最多的还是跳神舞。民间诸如迎神驱鬼、为死者超度升天、招魂送魂,以及祭天把祖、祈年求嗣等等,都要请东巴唱经念咒,指画说义,绕画起舞。他们表演地狱时,舞者紧摇法铃、法鼓,怒目圆睁,挥刀砍劈。而跳天界时,舞者开颜舒眉,欢跃颂神,以导引死者沿着神途升入天国享福。
东巴舞舞蹈语汇丰富,舞姿错综变化,能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例如,表现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的《什罗蹉》,从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魔,将他从腋下生下来,接着表现他走路,刺扎了脚,与魔鬼搏斗,从天上带360名教徒来到人间,以及杀死他最后一个妻子——由妖怪变成的美女,等等,每一情节都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固定程式和组合规律。
表现护法神优麻驱邪的《优麻舞》时,东巴先在作为祭场的天井里插上松、杉、柳、杜鹃、青刚栗等树搭成五处祭木丛,表示这是恶魔所藏之处。
接着,东巴及其弟子或执法铃、持刀,或举三角叉,或举火把,从不同方向跳跃入场。他们先用火把烧燎祭木,再用刀劈叉扎,最后把砍碎的祭木盛入筐内烧掉,众人围火欢舞,以示驱邪胜利。
由此可见,东巴舞虽为跳神驱鬼,是神的形象,而实质是人的气质,表现人世间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