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丸泥”就是一粒泥丸的意思。《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中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新莽末,隗嚣为西州上将军,割据陇西。后来他想要归降刘秀,他的主帅王元主张据隘自守,与隗嚣说:“请你拿一粒泥丸,把函谷关东面封上。”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谷的形状像一个盒子,所以称为“函谷”,古代时为东西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的关隘。王元却说一粒泥丸就可封住函谷关,好似开玩笑一般把这件事说得如此轻而易举。试问一下,封关何用“丸泥”呢?一粒小小的泥丸,又怎么可能封住关隘呢?
在书信史上的检牍时代,想要封住信口,需要泥,以泥封检,叫做“泥封”。这样的泥就称为“封泥”。王元的意思是说扼守函谷关,就好似拿泥巴封住信口那么轻而易举。
用泥封住信口的时候,多是在信上刻出一个方形浅槽,用来藏住封泥,称为“印齿”。也有不刻印齿的,叫平检,泥就封在检上。
泥封用的绳子,也很有讲究。要是用于封检,绳子要细而圆;要是封囊,绳子应该扁而且宽。颜色也有区别。
封泥,是用一种特产黏土制成。汉制,天子玺封,用紫泥。紫泥产于武都(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境),故皇帝诏书又叫“紫泥书”。东汉邓训为护羌校尉,政绩突出,喜欢用青泥做封。青泥产自赵国易阳(今河北省永年县),羌民自愿推鹿车行走千里去采集青泥,来报答他的恩德,一时间传为佳话。
封泥的制作,因用途不同,填料也不同,还有添加香料的。所以封泥又有“金泥”“芝泥”之称。诗文中多以“芝泥”“封检”代称书信,于是又衍生出有关书信的多种雅称。这些雅称,今日已经很少使用,但是“芝泥”一词犹存。用一粒小小的泥丸封住险峻的关隘,恰恰说明关隘独特有利的军事地理位置-以极少的力量,便可以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