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帽瓜皮帽因形似半块西瓜皮而得名,兰州人称之为小帽,是老派兰州人的便帽,今天在七里河区阿干镇仍有很多老人戴瓜皮帽。此帽制作简单,帽体无檐,只有帽身、帽边,帽身为青缎制成,光滑油亮,最讲究的是帽顶上的帽饰,名贵的以玳瑁或松石制成,一般以纽扣代之,便于脱帽时提系。瓜皮帽搭配长袍马褂,是清朝和民国时男子最为体面的打扮。
头巾用棉纱织成的包头方巾。西北地区多风沙,女性在野外劳作,必用头巾包头,扬尘天气时则展开头巾围住口鼻,系于颈后,只露双眼;天热时则对折置于头顶,代替帽子遮阳。还可一巾多用,或用来包东西,或当汗巾拭汗,或铺在草地上当餐布,席地而坐时还可垫在地上做垫布,早年也曾充当过男女的爱情信物。
汗褟子昔日兰州人所穿汗衫的俗称。因礼俗所限,过去在兰州农村,即使是炎炎夏日,劳作时也不得赤裸上身,男子多着汗褟子,汗褟子多用土布制成,圆领无袖,对襟布扣,透汗凉快,更显简洁淸爽、潇洒利落。
大氅过去兰州人的冬季皮毛大衣,长度以成年人穿上后衣襟至膝盖以下五寸处为宜。大氅以特选的滩羊羊羔皮制成。制作时,先用木棒敲折半岁羊羔的后腿,使羊疼痛痉挛,目的是让羊羔的毛细血管充分充血,这样的羔子皮被称为活羊皮;宰杀剥皮后,由皮毛匠人糅搓、缝制,一件长的大氅约需8—10张羊羔皮;缝好后再搭青色直贡呢布面,配以狐狸皮或貂皮领子,最好的是水獭皮领子,解放后多用麻绒领子;大氅的毛色最好是纯一色的,黑白相间者谓之杂色或花色,最为珍贵的是紫棕色羊羔皮制成的大氅。
短袖衫兰州方言称之为“亮肘儿”,即女性所穿的无袖或短袖衫,竖领斜开襟,多为城市女性的夏日服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面料多为阴丹蓝士或月白色,也有淡红或玫瑰红滚花镶边的春秋装,类似于旗袍的上半身。上着亮肘儿,下着裙装,至今仍是很多淑女的上选。
毡衫是黄河北岸地区牧羊人(俗称羊倌、羊户长)冬季所披的外套,用羊毛洗制而成,其厚度约2厘米,无袖无领(有的由碗口大的圆领),宽大厚实,形似披风,西南彝族称为“披毡”,实质是牧羊人自制的风衣加雨衣。毡衫既可穿,又可铺,也可盖,虽然质地粗陋,但结实耐用,是适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秋冬实用衣物。
兜肚子是昔日兰州妇孺常穿的内衣,多为菱形,护住脐部,用上下四根带子系于颈部和腰际,虽为内衣,但须夹层,又刺花绣凤,还可上开口袋,盛装钱物。小儿体弱,发育不全,腹部脐眼被视为命门所在,穿上兜肚子可预防腹部受凉、脾虚胃寒和腹泄;女性穿兜肚可及胸部,可半护乳半护腹,重点保护脐部,以防痛经,起保健作用。
大兜襟是明淸以来民间便服的俗称,通常为上衣,分单、夹、棉三类。质地为丝、棉、麻、纱,多为棉质。男女皆着,夏着单层,春秋着夹层,冬着棉。立领斜襟右衽,在右腰侧用布扣三个联结,若是长及膝盖,则为直缀简称长衫,今相声演员所著即是。是传统服装的标准样式。下衣简称大裤裆,也分单、夹、棉、三类,裤腰肥大,无纽襻,用布带绾结,穿裤时双手朝前抻展裤腰,对折往下翻抃三指,即使不扎裤腰也不致掉落。若走长路或耍拳使棍则须扎束裤脚,显得精干。
褐子是山羊毛纺织品,可以制外衣、做被面、制装原粮的长口袋、褡裢等。褐子所制外衣结实耐穿,具有良好的防水、避风、隔潮、耐热、抗寒、保温的作用。制作褐子先要捻毛线,将剪下的羊毛洗净、晒干,用细竹竿不停抽打成絮状,然后用羊骨拐做成的小纺线锤捻成毛线,再把毛线织成褐子。毛线也可用来织成褡裢、背包、被褥等物品。
虎抱头系腰即昔日兰州体力劳动的男性系在外衣上的布腰带。系法是用长七尺、宽一尺五的青布折成三迭,围腰一周后在腹前扎结成球形结,两端布头勒紧,绾结后朝向球结,形似虎抱头以表威猛。系上虎抱头系腰,既可在腰腹发力时起保护作用,以免腰肌劳损,也有保暧作用,谚曰:“十单不如一棉,十棉不如一缠。”
对门襟也叫“对襟褂子”。是相对于大兜襟的一种上衣开襟方式,中国古代衣服讲究“右衽”,即上衣斜开襟在右掖下,俗称“大兜襟”。清末民初,受中山装的影响,衣襟改斜开为直开,立领,当胸裁开,用布襻联结,并在下襟加缝两个口袋,用塑料纽扣,称“中式便装”。对襟衣服,透气通风,节省衣料,富于现代气息。
皮袄是兰州人冬季御寒效果最好的衣物,通常用绵羊皮制成,最讲究的是成年绵羊皮糅熟缝制,不搭布面,俗称“光板子”,加上其他颜色的羊皮缝制的领子便成了一件体面保暖的冬大衣。野外劳作,羊皮袄最能顶风御寒。
缠腰子老人的缠腰子是兰州民间为老人特制的贴身无袖的棉马夹,是棉祅的简化改装,大兜襟斜开,在布袋内垫有羊皮或兔皮以护胃暖腹,用来保护胸背不受寒,上缝一口袋,放置钱物,轻便实用,好穿易脱,不束缚双臂,灵活自如。婴儿缠腰子是为婴儿特制的保护腹部的条状布袋,其宽度在10——15厘米之间,长度在50——80厘米之间,长的一端缝以长布条,用以系扎。婴儿出生时,将剪剩的脐带盘于肚脐上,用缠腰子缠扎(有时在肚脐处放少量麝香),一方面可以保暖,同时防感染。待脐带自动脱落后,就可不系,一般过100天就可取下。
绑腿 俗称“护膝”,是保护膝盖的物品,利用裁剪剩弃的废旧碎布,用土面熬成浆糊袼褙,晾干后双面蒙上粗厚的帆布,再用细麻绳衲成比鞋帮厚、长约三十五厘米的半筒状护膝,边上缝两道布带用以捆扎,形似腿部护甲,牢固耐磨,保护膝盖不受损伤。年龄较大的妇女在沙田地里拔麦、除草或松地时,常将绑腿绑在膝盖及以下,用于跪着在地里劳动时护腿,缓解长时间跪着劳动、压磨膝盖之苦。
套裤是秋、冬季节老年人保护膝关节、防治老寒腿的保暖用品。牧人给牲口铡草做饲料时防止谷草磨损衣裤,穿套裤保护裤子。套裤一般用羊皮外加布面缝制而成,以狗皮缝制的最佳,下及膝盖,上至股际,无裤腰、裤裆,下端窄小,上端宽松,状如鸡腿,两条裤管各用一条带子连结在腰带上。套裤易穿易脱,轻便暖和,防潮耐寒,现代人天气寒冷骑摩托车时也常使用。
鸡窝子自制棉鞋,兰州方言称之为“鸡窝子”。旧时民间,衣裳、鞋袜都是自家制作,少有购置。做布鞋更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必备手艺,先用碎旧破布糊成袼褙,晾干后剪出鞋样,蒙以条绒鞋面;然后用细麻绳纳出鞋底,因鞋底是决定布鞋寿命长短的关键,要十几层布叠加的袼褙才厚实耐用;最后把鞋面鞋底绱成一体,在鞋面填充棉花便是棉鞋。做工讲究的,还在鞋面缝起两道棱子,谓之牛鼻梁,精致些的鞋匠还会在前后鞋帮易磨损处,再加缝一层薄皮革,既耐穿又美观。
毡靴本为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所产,俗称“肃州窝子”,后经兰州黄河东岸榆中北山的毡匠仿制成功,得以流行当地。其中用细羊毛毡缝制成的鞋面、鞋底、鞋身一体的叫“筒子”,适合于骑马放牧,但不适合长途旅行,通常为老年人冬季在冰雪上行走时穿用,它防寒保暖,但直硬不跟脚,粗笨厚重,今已很少见到。
架贡过去富有人家冬季穿的一种棉毡鞋。架贡底厚约5厘米左右,帮厚约2—3厘米,一般用棉、毛、麻等材料制成,在帮上绣以如意、彩云之类图案,高度齐脚腰,形似戏剧中的朝鞋。在严寒天或雪地行走时保暖效果非常好。
大红毡 兰州周边多牧区,民间毛纺织业起步早,机制大红毛毡是居民新婚的首选,红毛毡用纯綿羊毛制成,柔软平整,厚实耐用。但因其价格较高,一般人家还是以擀制的白羊毛毡为主。
太平洋床单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城区市民结婚时必备的床上用品,是兰州棉纺厂的名牌产品,由纯棉制成,上有彩印、半凸(俗称“提花”)的各色花卉和吉祥图案,长、宽各两米,大气厚实,耐洗而不褪色,是布置新房必不可少的床饰。
缎被面兰州人结婚时,讲究购置两床缎面的被子,最时兴的是绣花的缎被面,而且是苏州织造的锦缎料子。缎被面上有用堆秀织出的有凸起感的鸳鸯戏水、魚戏莲叶、龙风呈祥等图案;之所以选择缎被面而不选绸被面,是因为缎被面较绸被面厚实,手感光滑而有质感,色泽光艳鲜亮;另一原因是苏绣缎面质优价高,大方体面,婚庆场合,不但增加喜气,也为主人挣足面子。
羊毛被是用羊毛填充的被子,将羊毛洗净晾干弹拙网成棉胎。它比棉絮要轻软暖和,多是靠近牧区的养殖户为老人准备的,因老年人体弱畏寒,缺乏火气,为尊老恤弱才以羊毛代替棉絮,近年也有用驼毛制作的驼毛被,保暖效果也很不错。最讲究的是用山羊绒填成的被子,轻暖胜过鸭绒和丝绵被。
狗皮褥子兰州人过去讲究铺狗皮褥子,以老狗皮最好。一般为农村护院狗(或牧羊狗)皮经生硝浸泡后,刮去油脂糅制熟软缝制成褥子,隔潮、保暖、防寒,适合老年人及骨病关节病患者使用。倘能获得大黄狗皮,则更是求之不得,因黄狗皮类似虎色,黄狗一般叫“虎子”,黄狗俗称“赛虎犬”,其毛皮亮黄柔软,舒适保暖,深受老年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