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贴花黄”中“花黄”(鹅黄、约黄、额黄)是什么样的妆饰?
花黄,又称鹅黄、约黄、额黄,是古代妇女化妆用的美容妆饰的一种。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一座座寺庙、石窟开始在全国兴建起来,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于是,也在自己的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这说的就是黄颜色在额间厚积,状若小山,故称“额山”。
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即是用毛笔蘸黄色颜料涂画在额上,染画的方法也分两种:平涂法和半涂法。平涂就是将额部涂满黄色颜料,半涂便是只在额部涂画一半,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至浅,呈晕染之状。粘贴画有些类似于今天的面膜,即是将黄色材料剪成薄片状饰物,用有黏性的胶水等粘贴在额部。由于这些黄色材料可剪成多种图案如花、鸟、星、月等,故称为“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