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斗篷和风衣是做什么的?

中国古代的斗篷和风衣是做什么的?

斗篷,又称“莲蓬衣”“一裹圆”“一口钟”,是披在身上用来防风御寒的外衣,通常无袖,短者称为帔,长者称为斗篷,也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风衣和斗篷功能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斗篷的质地可有多种材料,而风衣单指由丝织物所织成的外衣。

最早的斗篷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明清时,斗篷改用丝织物制成,但其用途已不限于抵御雨雪,而是更名为“大衣”,成为防寒的服饰,并分长式和短式、高领和低领几种样式。有些类似于现今人们所穿的羽绒服,每逢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均喜披裹此物。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能身穿此种服饰行礼,否则被视为不敬。

清朝以后,斗篷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妇女们身穿斗篷也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她们喜用鲜艳的绸缎制成斗篷,并在上面绣上花纹,讲究者更以皮毛作为内衬。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7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