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明清客家土楼群有什么建筑特点?

福建明清客家土楼群有什么建筑特点?

福建土楼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宋元,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达到成熟。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繁,中原汉人掀起了举族入闽的迁徙浪潮。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和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建造了具有客家特色的土楼。目前,福建土楼多分布在闽西的武平、永定、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南靖和漳浦等地。福建土楼中最具特色的是南靖的田螺炕土楼群,它造型奇特、装饰华丽,建筑风格世所罕见。

土楼群大多造型宏伟,通常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掺上石灰、细沙、木条、竹片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土楼群的主楼、厅堂修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分列围屋、横屋和附属建筑。梁柱造型多变,左右挤压牵制,楼内廊道回连,四通八达,外部裹挟着封闭坚固的墙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土楼外墙用生土夯实,楼墙下部是用石头砌成的高约2米的基础防潮基座。墙体三层以下不开设窗户,三层以上开设大型窗户。铁门用粗大的横杠和抵门杠加固,显得坚实厚重。土楼所处位置为闽西的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猛兽出没,所以,它聚族而居便是为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54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