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前襟为什么有四个口袋和五颗纽扣?它们有什么含义吗?
“中山装”,顾名思义,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思路设计的。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初期,就提出“尽易旧装”的口号,来表示革命的决心。武昌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远渡重洋,避居日本。在此期间,他看到日本学生所穿服装简单朴素,方便大方,而清朝的长袍马褂在日常生活中却显得臃肿繁琐。于是他就和居住横滨的华侨裁缝一起,结合日本学生装和士官服的特点,共同设计并加以改造:直翻领;单排七粒扣子;上下左右四个口袋,有口袋盖;背面有缝;中腰处有腰带。最早的中山装是这样的。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内也曾争论过服装问题,孙中山先生于是带着日本陆军士官服、学生装和他在日本期间设计的早期中山装,到上海的“荣昌祥”西装店,请服装师以这三种服饰为基本样式,设计一件上装。做成后,孙中山带头穿上,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装”。
中山装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治国的四纲:礼、义、廉、耻;前襟的五颗扣子,代表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机关的独立;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当时的国民政府宪法明确规定:一定级别的文官在宣誓就职时必须穿着中山装。在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岁月里,中山装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北伐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早期的解放军军装的样式都是根据中山装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