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陈作霖故居为何会变成“小家蜗居”

南京陈作霖故居为何会变成“小家蜗居”

陈作霖(公元1837—1920年),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人称“可园先生”。出生于南京书香世家,曾祖陈授为诸生,祖父陈维垣、叔祖陈维屏为同榜进士,父陈元恒为举人。陈作霖4岁读书,11岁起读史,先后就学于钟山、惜阴书院。光绪元年中举,此后应试不第,便放弃科考,专心于文学和史志学,历任崇文经塾教习、奎光书院山长、上元、江宁两县学堂堂长等职。

同治十三年陈作霖参与修纂《上江两县志》,由此进入方志领域。他编写的《金陵通纪》和《金陵通传》,这两部书一记典章,二记人物,将南京的历史文化悉数收入。《金陵琐志》是陈氏的扛鼎之作,其中《运渎河小志》详述秦淮支河昔日的样貌,记载了纵横十里之间的街巷宅第、祠庙园林、风俗民情、逸闻轶事;另外还有记门西地区的《风麓小志》、门东地区的《东城记略》及《金陵物产风土记》和《南朝佛寺志》。这些史志对于研究南京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陈作霖故居位于建邺区安品街20号,建于光绪元年,宅后有一花园称“可园”。《秦淮志》载:“可园在南干道桥西,陈作霖先生居此,有寿藻堂、瑞花馆。”可惜后来数次变迁,当年的深宅大院如今已变成了大杂院。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4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