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中的“捣糨糊”是什么意思

上海话中的“捣糨糊”是什么意思

老上海的俚语原先多是江湖帮派间的隐语,后来江湖变得无处不在,这些“黑话”也就顺势进入市井之中,成为民间的俚语,并代表了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比较有名的俚语,如:“门槛精”,主要是说一个人很精明,懂得过日子;“小开”,本来是骗子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对有钱人的泛称;“混枪势”的意思就是浑水摸鱼、混日子。“嘎三壶”就是闲谈、聊天;“唐伯虎”则是新上海话中对欠他人财物而不肯归还者的戏称。此外还有很多俚语,也都非常有趣,就像“捣糨糊”这个词。

捣糨糊在“大锅饭时代”叫做“混腔水”,不过近十年来,“捣糨糊”已将其取而代之,并成为上海最流行的口头语之一,它是“混腔水”的“升级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混腔水”是被动地稀里糊涂地“混”,而“捣糨糊”则是主动地随机应变地“混”;“混腔水”是没有办法,“捣糨糊”则是最简便的办法。其实一句话,“捣糨糊”是精明的上海人所必需的。

据说,“捣糨糊”本是麻将桌上的一句术语,就好像“和了”这个词一样。不过如果牌张未成,却又摊牌诈和,则会被上海牌友婉转地称为“捣佯壶”。这个词之后慢慢地又变成了“捣糨糊”,被用来形容那些耍滑头而想蒙混过关的小计谋。

上海人捣糨糊需要小聪明,更需要脸皮够厚够佯装,是绝不同于那些“阿木林”的——阿木林是上海人用来形容某人不谙世道、做事不灵活、为人迟钝或易轻信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59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