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这里的“千户”之说绝不是虚夸的。偌大的村寨背靠着群山,错落有致的枫木吊脚楼安静地匍匐着,无限延伸。吊脚楼象征着苗族人刚毅、坚定的个性,展示着苗族人的英勇和智慧。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 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爽宜人。
西江千户苗寨境内河流长度为16.8千米,流域面积为65.39平方千米,平均比降45.7%,最大流量45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1.84立方米/秒。探明的矿点:开觉和白水河硅矿各1个,主要含砷、铅、锌等。开觉矿点可供开采50年以上。其他自然资源有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等,境内森林覆盖率85.15%,有植物杉树、松树、枫香树、板栗树、青杠树、樟树、茶子树、映山红等居多。桂皮、木姜、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几百种树种和药材、果树、茶树等。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意义。上梁的祝词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 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 了观光车。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场的当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节目,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都和美丽的爱情故事相融,使人们更加了解苗族人民!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多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