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建筑布局:传延千年的街市格局
景德镇处于山区与丘陵地带,由于地势地貌的缘故,城市空间与街区走向大多依地势而建,呈现出曲折婉转之态。再加上景德镇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的代表,生产瓷器需要大量水源,因而在古时即建成了以昌江沿岸为依托、以生产和运输为目的的大片手工业作坊群落。而且街区的走向与昌江流向一致,由北向南呈现纵列式。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景德镇沿河建窑,又因窑成市,形成“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之盛景。从传统格局来看,这座古城具有“体量小巧,布局自由”的基本特色。同时由于毗邻古徽州,此地建筑传承了不少徽派风格,许多传统民居尺度量小,体态玲珑,粉墙黛瓦,风貌古朴,进一步凸显出江南城镇温婉含蓄、古香古韵之特色。
由于制瓷业的长盛不衰,景德镇的这种街市格局一直延续至近代。从特色街道来看,最早兴盛起来的瓷器街最具代表性。这里早在古时候即“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徽州会馆、南昌会馆、苏湖会馆、湖北会馆等沿街而列。到了20世纪30年代,通往瓷器街的前街与后街被扩建为马路,成为今日的中山路、中华路。现在的街区虽然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与商家店铺,但仍然遗存着不少古老的建筑,既有大家宅院,也有祠堂雕楼,成为全市街区风貌中的亮点之作。
景德镇的其他街道也各具特色,比如有着“江西第一街”之称的古街、珠山中路、东一路等。古街的建筑多是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多数建筑采用木结构,青瓦飘檐、木雕花窗的古建筑风格尤为显著。珠山中路拥有红墙金瓦飞檐重叠的“龙珠阁”,它是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前曾设御窑厂,现在阁内仍然存放着大量的官窑珍品。东一路上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是雕塑瓷厂,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现在已成为全市陶瓷文化的汇集地之一。
从街区规划来看,除了新近拓建的桥梁马路,那些建于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古街里弄仍然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这里的街巷纵横排列,四通八达,具有历史久、数量多、类型丰富等特点,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
由于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在发展扩建中吸引了许多来自邻省邻县的居民,也为这座古镇赋予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地名。比如反映土著居民聚居的黄家弄、江家坞,反映产业商贸的草鞋弄、酱油弄,反映祁福祝颂的祥集弄、福寿弄,反映客籍集中地的湖口弄、汉阳弄等。陶瓷生产在古时候完全是手工操作,来此务工的住户们通常都是作坊式分散经营,每家每户建有坯房、窑屋与红店等。几乎每条里弄都与瓷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随处都可能碰见制瓷窑址与瓷器行等,如祥集弄、富商上弄、财神上弄、五间头、迎瑞上弄、太和上弄等处。同时,这些街道里弄的建筑单元也具有布局紧凑、规划合理、雕饰简洁等特点。
景德镇的街区规划之所以形成今日之格局,与三点原因密不可分。一是依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二是受到历代官窑的多方推动,三是瓷业经济的深度刺激。在这几方面的长期作用下,景德镇的传统城市格局已然形成,即使在近现代时期有了大规模的改造与开发,也一直没有影响基本的格局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