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住房,分为个体家庭生活的竹楼和氏族共居的“长房”。基诺山历代都不存在“皇居”或者“官居”,也没有单独的宗教建筑,除了住房,就是粮仓和柴房。但是,不管是长房还是个体家庭的住房,都是吊脚楼。
基诺族的吊脚楼,其本身就是适应自然的优化模式,主要以竹、木、草等建筑材料为主。竹楼底层架空,全然敞开,摆放杂物,圈养牲畜,人居楼上,这样既有利于防范毒蛇、猛兽对人的侵袭,又有利于防止地面的潮气和瘴气对健康的损害。竹楼的楼板和墙壁是用竹板或者木板制作的,缝隙较多,而用草排做的屋顶以及竹木构架的框架都不传热,不仅有利于隔热防雨,防止太阳暴晒,而且有利于通风散热。
基诺族建房盖屋,不仅要“择吉而处”、“择日而动”,而且要“娱神而建”,从砍伐木材到上新房活动结束,不但要剽牛祭祖,还要杀猪、鸡、狗祭祀,其中尤其不可或缺的是杀狗祭祀树神。
剽牛,是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如佤族、独龙族、傈僳族、基诺族特有的一种风俗。剽牛时,把牛拴住,一勇猛的男子用梭镖或竹矛从牛的前面直刺牛的心脏,把牛杀死。
长房,亦称大公房,是基诺族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基诺族长房的形成,源于人们遵循的一条古老的规则——同一祖先的后代不分家。而同祖不分家是由特殊环境中生存的需要决定的。
过去,一个村寨内居住着多少个氏族,就有多少幢长房。氏族的人丁是否兴旺,只要看一眼长房便一目了然。
基诺族氏族共居的长房属干栏式建筑,分地室、楼室两层。其中地室较低,高不过1.5米,只用于堆柴禾,关猪、鸡、牛等,而氏族成员集中居住在楼上室内。
这种传统的长房,主要以栗木为柱,竹板围墙,用茅草扎成的草排盖屋顶。长房两端搭有一个用竹板铺设的阳台,阳台一侧设有一道登楼木梯。一幢长房通常占地几百平方米,数十棵栗木柱子,密密匝匝地排在长方形的宅基上。长房的楼室中间留有一条通道,通道中央设有一个高0.3米左右、宽约1.5米的土台,土台上设有若干个火塘,每个火塘上摆有三块锅桩石,或架着一个铁质三脚架。通道两侧是用竹板隔成的若干个居室,每个居室分别属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室的门前,设有供这个小家庭使用的火塘。
楼上居室以靠近前门一端为尊:右侧第一间是氏族长老的居室;长老居室门前的火塘是长房火塘之首,称为总火塘。左侧第一间是氏族的神器室,摆有氏族神器和动物头骨,严禁孕妇进入,本氏族人员也不得在神器室内住宿;客人来访时,可以让客人在神器室暂住。其余居室按辈分和长幼次序,分给各个小家庭居住。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氏族共居的长房逐渐被单家独户居住的干栏式木楼所取代。现在,基诺族也住平房或小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