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把婚礼和丧礼称为红白喜事?

为什么人们把婚礼和丧礼称为红白喜事?

一说到喜事,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生子、婚嫁、升学,还是升官、发财、高寿?不过想必大家一般都不会把丧葬归到喜事一类吧。可是在民间,丧礼确实属于喜事范畴,不过区别于生、婚、寿等红喜事,丧礼属于白喜事。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卷三十三云:“苏杭之间,每呼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红喜事很好理解,因为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吉祥如意,这天热热闹闹地办喜事,到处都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十分喜庆。那白喜事呢?丧礼不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吗,怎么变成喜事了?

之所以将丧礼称为白喜事,是出于民间对于生命的一种豁达态度。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人家高龄无病无痛去世的话,那就算是顺应天道,寿终正寝,自然是喜事;而一般中途夭折的人也称为喜,这是对生者和死者的告慰。而且将丧事说成白喜事,更有一种避讳的意味在其中。

红喜事要挂红灯笼,贴红纸红对联,请乐队演奏助兴,而白喜事也同样如此,只不过挂的是白灯笼,乐队演奏的也是哀乐。红喜事要用红纸写对联,白喜事则用白纸写挽联,有的人家槽门上还会贴着用白纸写的“当大事”三个大字。孟子有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所以丧礼也称为“当大事”,同样有避讳之意。此外,白喜事还有很多跟红喜事相区别的地方,如红喜事会发喜帖,但白喜事只是口头通知,不再发帖子,亲朋好友接到通知就会立马赶过来。“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在酒席上,主人很少备酒,若备酒,也没有敬酒劝酒的欢乐气氛,人们只会默默吃完酒席,敬悼死者,劝慰主人,然后离去。

在某些地方,办白喜事还流行着六大碗的流水宴席规制。当天亲朋好友都会来参加丧礼,宴席开始的三大碗是三盘肉菜,也叫“猪头三牲”,一碗红烧肉,一碗红烧鸡,一碗红烧鱼;另三样菜分别是一碗炒安豆,即豌豆嫩叶,一碗炒大粉,即豆粉块,一碗炒鸡蛋。鸡蛋寓意“旦”,安豆寓意“安”,粉寓意“稳”,三碗加起来即是“旦旦安稳”,希望死者能平安进入极乐世界,也劝诫生者安然过自己的生活。

而客家人办丧事还遵循着“先白后红”的习俗,即在整个葬礼期间,饮食茶点尽量是白色的,而葬礼结束后的谢客宴,尽可能吃红色菜点,以示由白变红,化凶为吉。白色的菜点有白米饭、白豆腐、白切肉、白斩鸡、白壳蛋、白粉干等;而红色菜点则是红米饭、红炖肉、红糟鸡、红壳蛋、炸豆腐等。在安徽南部一些地区还流行着抢喜果的习俗,若是七十岁以上老人去世,主人家则要用米粉制成圆圆的喜果团子。主人在念完悼词,棺材起身之前,将喜果砸向棺材板。而来吊唁的客人和邻居都会来抢地上沾了棺材气的喜果,正如婚礼抢喜糖一样,十分热闹。虽然喜果在地上会被弄脏,但抢到者都会回去洗洗干净,让主妇加些蔬菜炒了吃。人们认为吃了这样的喜果,自己也能沾到喜气,活到七十岁以上。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不仅也将丧礼称为白喜事,更是真正把丧礼当成喜事来办。纳西族要演奏古乐《别时谢礼》,伴以歌舞。同时,“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必集,以醉为欢”。傣族也会用歌舞送别死者,《百夷传》载:“父母亡,用妇祝尸,亲邻咸馈酒肉,聚年少环尸歌舞宴乐,妇人击碓杵,自旦达宵,数日而后葬。”死亡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悲伤的离别,而如庄子击缶而歌一样,是对死者去天堂彼岸的欢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53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