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
印度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印度河流域的考古研究发现,在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后,便开始有了较为清楚的文字记载,人们称那个时代为“吠陀时代”。吠陀时代被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吠陀》,后来它不仅成为婆罗门教最古的经典,也成为学者们了解印度历史的资料。《吠陀》有四部本集,分别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这些本集之后还有《梵书》《奥义书》和一些经书,这些书都是后来各个派别为了传授《吠陀本集》编订的。
《吠陀》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神,并教导人们通过祭祀、善行和牺牲来取悦神。当时,人们崇拜的神有很多,比如太阳神(苏里耶)、雷雨之神(帝释天)、火神(阿音尼)、风神(瓦尤)、黎明女神(乌莎)等。这些神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吠陀神。
《吠陀》的四部本集中,最重要的一部是《梨俱吠陀》。这部本集又叫《赞颂明论本集》,共收录了1028首诗。其主要内容也是歌颂神,其中300多首是歌颂雷雨之神帝释天的。据诗中描写,帝释天力大无穷,劈开大山像劈开一个瓦罐那么容易,他为人们带来了牛群。在每次战斗中,帝释天总是站在雅利安人一边。后来有研究表明,那时雅利安人经常和达罗毗荼人进行战斗,为了鼓舞士气,他们便塑造了这样一位所向披靡的战斗英雄。
除了歌颂神明外,《梨俱吠陀》也歌颂大自然。它的内容中还有一些富含哲理的诗歌,反映出那个时候的人对客观世界的一些臆想。除此之外,祭祀时的一些咒语,也被记录在了《梨俱吠陀》中。
《吠陀》的另一个本集《娑摩吠陀》,记录了10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都是祭祀时可以配乐演唱的。事实上,这些诗歌大部分是从《梨俱吠陀》中摘抄下来的,所以两部本集的内容大致相同。
《耶柔吠陀》包含《黑论》《白论》两种,其中《白论》记叙了1975节经文,都是用诗歌或散文写成的,它们都属于祭祀用文。《黑论》和《白论》的内容也没有多大差别,只是《黑论》的经文比《白论》少一些。
《阿闼婆吠陀》也是一部诗集,传说是神仙阿闼婆所作,因此而得名。这部本集共有诗歌731首,大多是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咒语,表现了古代人和自然界斗争的决心。
从字面意思来说,吠陀是知识的意思,为了传授这些知识,婆罗门派还编订了《梵书》,主要解说婆罗门教的神秘祭祀仪式及其起源。它除了对本集进行解释和说明外,还记叙了一些烦琐的讨论。虽然这些讨论看起来有些枯燥,但是其中也不乏优美的神话传说,为印度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森林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典籍,据说它是在森林中写成的或是修行者在森林中诵读而作的,印度的神秘主义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当时,印度有很多人喜欢在森林中修行,进行冥想活动,因为他们想要尽力理解《吠陀》中的一些神秘训示,后来这些领悟就变成了《奥义书》。它是《吠陀》的最后一部,较古的书中保存了当时的一些哲学理论,突出的是提出“梵”和“我”的问题。
虽然《吠陀》是古代印度人口口相传的,在传诵时难免有疏漏、夸大,但是它还是反映了古印度公元前的社会以及文化特征,对人们了解古印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它为后来印度的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资料,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它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