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韩公祠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潮州韩公祠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到潮州旅游,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治潮八月,享誉千载”的文豪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改调袁州。后人在刺史公堂后面建造了韩文公庙。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州守王君涤在潮州城南七里处新建韩庙,落成后苏轼为之写了碑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军州事又在韩愈亲手植橡木的东山上另建新祠,即现今韩江对岸的公祠。

该祠构筑古雅,门楼上有蓝字楷书“韩文公之祠”。祠内分前后两进,并带两廊。后进内供有韩愈塑像,两侧过去还有韩湘子、丁允元等人塑像,现已废毁。词内原有历代碑刻36块,最古一块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是从城南移来的,现置于正堂南墙下;还有明代成化年间御史徐瑁的《潮州昌黎庙碑》等。

韩祠前十余步原有一棵橡木,传说是当日韩愈登临东山时手植的,潮人不识其名,称之为“韩木”。此木“叶长而有棱”、“旧株老而更蕃,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技,如桃状而小”;“邦人恒以花之繁稀卜春官之多寡”。相传旧时哪一年韩木花开的多,中举者也多。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韩愈在潮举贤兴学的褒扬之词,正如东山命名为韩山,将蜿蜒于粤东的大江命名为韩江一样,是人们对他的怀念。是故“韩祠橡木”成为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直至清朝嘉庆年间,此木才枯死,但这一美景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

后来潮州还有这么一种习俗,每逢开科会考,士子们总要在会试前一登韩山,拜谒韩饲,欣赏“韩祠橡木”的遗韵,以祈求考场金榜题名。

韩公祠面临韩江,古时因鳄鱼众多而称为“鳄溪”。韩愈治潮期间,问民疾苦,亲往视察,后令部属杀了一头猪,投入溪中,还举行了祭鳄典礼,写下了千古名篇《祭鳄鱼文》,限令鳄鱼三五日内,“其率丑类南迁于海”。

传说当日祭毕,鳄溪电闪雷鸣,风雨骤起,数日后溪水暴落,鳄鱼退去。民间以为鳄鱼真解人意,遂改“鳄溪”为“意溪”;后来为了纪念韩愈,才改为“韩江”。韩愈祭鳄故址,在今城北河堤中段,古代“鳄渡秋风”,为潮州八景之一。韩公祠还有一副对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可见后人对他治潮政绩的高度赞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1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