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把这个融合了诸多民族而成的大帝国中的各个氏族地方和国家一一改封建为郡县,尽可能地消除原来的部族痕迹,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
同时他还进一步向南北扩张版图,北方将过去群狄活动的大部分地区都收入版图,建立万里长城以防御最北的匈奴;南方则将版图开拓至南海,并派遣了数十万的氐戎与本朝官吏,携带家属子女去统治和开拓这块新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移民。
从此岭南百越之地就加入了中国,也渗入汉人的血统。之后趁着秦汉动乱的时期,岭南诸国又纷纷趁势独立,汉武帝再次征服这些国家,并将东瓯闽越与南粤的一部分人民内迁到江淮一带,同时将内地的一部分人民迁至岭南,这又是一次有计划的民族融合。
通过这一举措,才逐渐稳定了南疆的统治。在秦始皇和汉高祖相继统一中国的同时,长城塞外也出现了头曼和冒顿两个单于统一了的匈奴诸部。汉武帝收降了匈奴4万多人,都迁至内地河套地区,设置五个属国,这就是大批的匈奴内迁的开始。
这些匈奴人与当地汉人杂居,有人做了汉朝的官吏,已经与汉人完全同化。此后,又有陆续的匈奴内迁,在匈奴的王族中甚至也有了汉人的血统。
在匈奴衰落的时期,东北方兴起两个新的民族乌桓和鲜卑,他们都属于东胡系统。所谓的“胡人”,是指鲜卑、氐、羌、匈奴以及匈奴的支部羯人。除了匈奴和鲜卑,在中国西方属于氐羌系统的种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秦的氐羌族,他们早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随秦国与汉人完全同化了。另一类则是秦汉以后的氐羌,指的是最西方的还没有被汉族同化的氐羌人。
他们在西晋初期都环居在中国的北方,并与边疆的汉人杂居,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部族组织,一方面学习汉族的语言、政治和文化。西晋时期,“胡人”入侵中原,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长期与汉人的融合,使“胡人”渐渐完全变成了新汉人。“胡人”中势力最大的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久而久之,他们也忘记了自己是鲜卑人。而中原的汉人也相应地受到鲜卑人语言文字和文化习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