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牛耕”技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的“牛耕”技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直到20世纪末,牛耕技术依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项重要的农业技术活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论语·雍也》中记载:“犁牛之子骍(赤色牛)且角。”这里“犁牛”两字同时出现,说明牛在当时已经被用于拖曳犁耕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牛与耕相连,说明牛耕已是常见的事物,我国在山西侯马东周遗址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犁铧就是证明。另外,从山西省浑源县出土的牛尊看,春秋后期晋国的牛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从事劳动。

到了西汉时期,比较成熟的牛耕技术已经出现,尤其是在甘肃河西地区,牛耕技术使用很是普遍。开始人们是用单辕犁,也就是需要用两头牛来牵引的那种犁,我国于近代在山西平陆枣园村发现的西汉壁画牛耕图,就是二牛抬杠形式;后来又有双辕犁,这种犁需要用一头牛进行牵引。这些都足以说明牛耕技术在西汉时期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72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