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万兴锡棒子面的来历
新中国成立前的天津市民,尤其是日挣日吃的贫穷劳动之家,每天早晚充饥的主食离不开玉米面,俗称“棒子面”。用它蒸窝窝头儿、贴饽饽或熬粥喝,别有风味。早年遍布天津城乡内外的各米面铺,全备有棒子面,供应居民购食。别看棒子面不值什么钱,却有一家米面铺还就是以卖棒子面出了名,它就是名扬沽上、誉满三津的万兴锡米面铺。
万兴锡米面铺坐落在城里鼓楼西大街唐家胡同对过,前脸装着一面油饰灰漆的铁门,很引人注目。居民每天端着小簸箩或拿着面口袋来这里买棒子面,出出进进,络绎不绝。
万兴锡的棒子面到底为嘛那么招客呢?当然是它的棒子面质量好。那么它的质量好在哪儿呢?一是它的原料好。万兴锡对磨棒子面的玉米,派人直接采购好品种,再经过筛选后才磨制。二是过去天津米面铺大都是自行磨制棒子面,磨面时用牲口——小驴围绕石磨往复不已地转着走,小驴就地便溺,环境脏秽不堪。万兴锡也是自行磨制棒子面,但是它为多产多销,取消了用牲口磨面的陈旧办法,首先改用火磨,用电力带动石磨,既改善了环境卫生,提高了产量,而且磨制出来的棒子面非常精细,没有颗粒碎渣。三是出售时分量足,不坑人,还搭配一点儿黄豆面。由于万兴锡会经营,注意质量,因此它的棒子面很受买主的欢迎,不仅城里的居民要到这里买棒子面,就连住在旧城四门以外的住户,也不惜远道前来购买。
用万兴锡的棒子面蒸出的窝窝头儿或贴出的饽饽,松软香甜,特别是用它贴饽饽熬鱼,“一锅熟”贴出的棒子面饽饽,更是软的软,脆的脆,吃起来津津有味。旧日天津的一般住户为便于做饭,有的在屋内垒柴火灶,有的在院内烧“锅腔子”。所谓的贴饽饽熬鱼“一锅熟”,先把鱼洗净,放入锅底,加进葱姜蒜和油盐酱醋等调料,再放上一层竹篦子,围着锅的四周贴一圈棒子面的饽饽,然后盖上锅盖,并沿着锅边围一圈笼布,以防透气。如此安排好,先用柴火大火猛烧,再用温火细烧。熟了之后,饽饽的表面呈金黄色,底下是一层薄黄痂,还渗透鱼汤,吃时鱼香四溢,非常可口。如不熬鱼,还可以用蒸好的窝窝头儿或贴好的饽饽就着果仁或新炸的果篦、果子,又香又甜,别具一格。
当年吃过万兴锡棒子面今犹健在的“老天津”,提起这个老字号来,仍是留恋不已,未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