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1.历史发展
勒勒车的起源已经无法确考,不过通过汉代的记载,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已经懂得造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到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
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很多,比较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
辽代时期,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用途特点
从秦汉到20世纪70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勒勒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一般车身长四米以上,车上可带篷,车厢开若船舱,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
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
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3.制作技艺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
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
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
蒙古车的车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一米五,每台车共两个车轮。
车轴心长达45厘米,外端直径约为29厘米,内端直径为32厘米。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65厘米。
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
车辕长达四米多,期后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一米五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
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4.主要种类
勒勒车的种类很多,近代用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牛马拉大车:大车因构造大小而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主要用于搬运农产品和货物。车身结实。拉车的牛马视载重量多少与行程远近而定,头大车为四至十头,二大车为四至七头。
二是马拉轿车:马拉轿车有轿状装饰,专供乘客使用。车厢上安装车篷,车篷用木头、芦席或毡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和桦树皮制作的,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拉车牲畜一般使用骡子,主要是官吏或富者乘用。马拉轿车车体轻便,速度较快。
三是牛车:牛车又分若干种。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棚车。
另外,还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也就是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常提到的草原上有名的大篷车。这种车样式与轿车相同,车篷用毡子围起来,前面还有挡风雪的毡帘。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了花边,颇具民族特色。